福建永泰:守着金山如何才能不受穷


 2015-08-14 11:40:25 来源:《中国改革报》第四版

记者手记:守着金山如何才能不受穷

    □ 丁 南

    这次去永泰采访,主题和动机都很明确,就是要挖掘这个山区小县如何破茧蝶变的奥秘。之所以直奔主题,是因为记者在福建工作近9年,每年都会因公因私去那里好多次,对永泰的发展变化是看在眼中,记在心间。

    作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永泰曾经很穷,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老百姓只能背井离乡去谋生。作为国家级生态县,永泰却又一直很“富”,青峦叠嶂、秀水蜿蜒,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

    在一个时期内,永泰县由于没有大型工业企业,GDP排名长期在福州市各县(市、区)后排就座。2241平方公里县域,“八山一水一分田”,“富有”的37万永泰人民却只能守着难以生财变现的“金山”受穷。

    将富足的山水资源变现换钱,是永泰许多人、数代人的梦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绿色财富又如何转换为经济财富,也一直是永泰的主政者们努力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破茧蝶变的转机出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永泰县确立了“绿色崛起”的新定位,并加快做好高速、高铁“两路”开通的规划对接、产业对接和项目对接,让永泰拉近了与省会福州和内陆城市之间的距离,以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绿色经济由此驶入快车道。

    谈及永泰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县委书记林强直言本届县委、县政府没有错失发展良机。主推六大特色产业实现绿色崛起,谋划宜居利居乐居的城乡空间布局,让山水资源催生生态福利,三条发展主线像蜿蜒的大樟溪清晰地贯穿于永泰县的山川田园,可望而且可及。

    如今的永泰是福建省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没有了GDP考核压力,官员们不抓、不引进大项目本无可厚非。但记者掌握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永泰的大项目不仅没有少,而是愈发多了。总投资62.83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2.5亿元的文创园区、目标产值达千亿元的“硅谷”项目……件件都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大手笔,样样都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建设杰作。

    从2011年开始,永泰县摘掉了经济“倒数”的帽子,虽说有点“天气晚来秋”,却是后发有优势。这后发优势就是独特的生态优势,终于可以守着金山不受穷了。

    怎样才能做到守着金山不受穷,让“生态美”带动“百姓富”?这方面的探索、践行,永泰人感受最深。

    近几年,永泰县年均造林7万亩,目前森林覆盖率达74.57%,林地绿化率达95.31%。由于严格限制林木采伐,特别是对道路和河流两岸重点生态区执行“零采伐”政策,这里始终面临着政府禁砍和农民急于变现的巨大矛盾。为化解矛盾,永泰县在去年10月提出通过政府赎买的方式,将群众手中大量无法砍伐变现的商品林收归国有后按生态林进行管护。

    据初步统计,永泰县重点生态区位内的商品林有20.4万亩,要全部赎买需投入8.3亿元资金。这笔巨资一步到位对财力相对困难的永泰来说还有难度,但它如同水权交易试点等改革举措一样,足以说明永泰人的智慧、勇气和决心。

    怎样才能守着金山不受穷?这一点,永泰未必做得最好。但至少,他们先行的脚步已经在路上。

“福建香格里拉”:清新净土永泰云顶

    被誉为“福建香格里拉”的云顶景区是永泰县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的精品力作之一。近年来,永泰县有针对性地引进、建设了梧桐汤埕温泉、云顶三期项目、青云山旅游度假村等一批高端旅游重点项目,同时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利用青山绿水的丰富资源,科学运作,把生态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再把经济优势转换成资本优势,成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邵永裕 摄

 永泰县全力打造“山、水、城”交融的生态新城

    “城在山水间,城中有山水”。这是永泰县全力打造生态新城的真实写照。今年永泰结合旧屋区改造,在县城区以实施慢道、绿道建设为重点,全面启动“三溪六岸”景观、沙浮路栈道、新安古街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宜居旅游城市,持续提升城区形象和品位。

    邵永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