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女性专属车位”泼冷水


 我给“女性专属车位”泼冷水

近日,路过成南高速淮口服务区的司机注意到,这里出现了4个特别的车位,车位中间画了一个女性图标。除了样子很萌很扎眼,它的“体型”也很特别,比一般停车车位宽了足足50厘米。这些车位是专门为女司机设计的,这在四川的高速服务区内,还是首例,不过,在下个月底,它们将出现在多个高速服务区内。(7月24日《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实际上,设置“女性专属车位”并非该服务区首创。在网上搜索一下会发现,国内大连、长沙、上海、南京等地个别商场、写字楼的停车场,更早时期就已有“女性专属车位”了。此前媒体也披露,德国、韩国、科威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奥地利和意大利等国也都能找到“女性专属车位”。

估计是中国人特别喜欢新生事物,因此网上对“女性专属车位”出现了压倒性的“褒多贬少”,部分以“有歧视女性嫌疑”为理由反对此举的声音迅速遭到批评。而在笔者看来,把这样一件明显惠及女性司机的举措说成是“歧视女性”,当然是词不达意,毫无说服力。而此举却明显有违社会公平,一些商场、写字楼、服务区及部分商业化停车场作为营销手段未尝不可,但社会不该提倡,特别是城市公共停车场更没有理由推而广之。笔者以如下三条理由说明之:

一是男女司机领取驾照的条件是一致的,因此不存在驾车技术“女不如男”的问题。笔者并不否认,现实中确实有部分女司机驾驶技术不敢恭维,但这些人大多数是驾驶里程过短,或天生就不适合开车,而类似的问题男司机中也比比皆是。因此“会不会停车”并非因性别差异,而仅仅是驾车熟练程度不同而已。反过来说,如果科学真能证明在驾驶车辆方面“女不如男”,那么发放驾照的标准就应该男女有别。

二是不利于停车资源的有效利用。当今中国,“停车难”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城市病”,停车位作为一种紧缺资源,理应让其发挥最大效应。而设置“女性专属车位”后,一方面因加宽50厘米而减少了停车位总量,另一方面将原有停车资源人为地划出去一块,即使“女性专属车位”闲置在那里,无车位可停的男性司机也不便将车停在“女性专属车位”上,就造成了另一种资源浪费。

有关设置“女性专属车位”会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如果有人从以上文字中还不是很理解,只要想想被女性称赞的“无性别厕所”就很好理解了。

三是设置“女性专属车位”有违社会公平。无论是商场、写字楼等商业企业的停车场,为女性多提供50厘米的停车位,实际上就造成了消费者花同样的代价却得不到相同的服务,应该说有违“平等交易”原则。当然,作为企业愿意这么干,并能保证男性司机有车位可停,这种契约关系还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城市公共停车场也这么干,男性司机作为纳税人,恐怕就不乐意了。

热衷于关注政治的中国人,很多时候总想用政治手法来解决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反。比如几年来很多地方人大出台的《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就是形式上保护女性,但结果一定是害了女性。笔者在《痛经假”荒诞不经,多数女性将受害》一文中就曾批评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顾男女生理差异而蛮干的“同工同酬”制度,因为该制度导致一些“铁姑娘队”队员误以为在体力上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在寒冷季节不惜与男人一同下冰水捞污泥,结果落下妇科病,很多还被弄得终身不育,无疑是“极左”政治口号作的孽。

应该说,“女性专属车位”之所以仅在资源相对丰厚的极小范围内存在,就因为其并没有在更大范围推广的价值。而面对社会较强的“叫好声”,笔者还是要给它泼上“一瓢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