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记
朱国成
又到了吃西瓜的季节,各个水果档口上都摆着西瓜。这不禁勾起在农村时种瓜的回忆来。特别是当我看到一条新闻,在洛阳市,一群进城卖瓜的农民守着他们的西瓜席地而卧,路灯昏黄一片,我实在无法抑制地要将当年父兄种瓜的种种情形写下来。
樱桃好吃树难栽,西瓜也一样。种西瓜是从前一年秋冬时候开始的,在秋冬之交没有什么农活的时候,就要将预备种西瓜的地堞起瓜垄,就是一条浅沟一个瓜垄,将来西瓜种在瓜沟里,而西瓜秧、西瓜爬到瓜垄上,根要水肥,而西瓜则要干爽,否则易裂易烂。
待到开春三月初,就要动手种瓜了。北方的三月份还是春寒料峭,而且干旱无雨,这就要先种下瓜子,然后往瓜沟里浇水,再覆盖上地膜,地膜上还要加上一层拱膜。地膜直接贴在地上,可起到保湿保墒的作用;拱膜则是用一根根紫穗槐枝条做成一个个拱桥形,将塑料薄膜紧紧地崩在上面,这样可起到保温的作用。
一周左右,西瓜苗就从地里钻出来了,这个时候要将长出瓜苗那个地方的地膜撕破一个小洞,让瓜苗长出来。这个时候天气昼夜温差大,这就需要根据温度变化将拱膜扒开,所谓放风,就是通风降温,如果降温不及时,有可能将瓜苗热死。白天扒开,晚上再掩好。又是刮大风,一村人都往瓜地跑,要去压住拱膜,否则拱膜被风刮烂,西瓜苗就会大受影响。这个时候还要定期浇水,因为北方春天干旱,即使有地膜保湿,蒸发也很快,浇水是必须的。
随着瓜苗一天天长大,气温也一天天升高,很快西瓜苗已经快撑上拱膜了,这时就要将拱膜撤去。接下来则是要整理瓜秧,老家人叫做打杈子,每个瓜秧只留两条长蔓,而将多余的枝杈剪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地力有限,任其疯长,白费地力,西瓜也长不大。
西瓜开花了,黄盈盈地开满一地,很是好看,雌花下就有一个绿珍珠一般的微型小西瓜。但是,别以为这就大功告成了,因为这时各种虫儿还没有生出来,而西瓜是虫媒花,靠虫儿们授粉呢,如果不及时授粉雌花很快就谢掉,那颗微型绿珍珠般的西瓜也就随之枯萎了。这个繁琐的事情只有靠人手工来完成了。要将雄花摘下来,将花蕊蹭到雌花的花蕊上。这个活很简单,但要知道花期只有几天,而一地西瓜需要一个个地靠人去授粉,也真是一个活计哩。人工授粉也不是一次能做好的,还要检查,哪个瓜蔓上没有“坐瓜”,还要重新来。
碧绿的瓜叶渐渐地盖满了土地,已经看不到黄土了,坐住的西瓜也在一天天长大,小珍珠已经变成鸽子蛋、然后是乒乓球,再是鸡蛋、鹅蛋、排球大小。瓜长得欢实,要跟上水肥,这个时候几乎每隔三四天就要浇上一次透水。还要给瓜翻翻身,让每一面都照照太阳,有的人家为了让西瓜表皮更好看还要给每个西瓜垫上一个小小的草垫。这一个个瓜都是各家的宝贝和希望,男人女人在忙完别的活的时候总要跑到地里去看看。这个时候一村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地里、村路上到处都是欢乐。
到六月初,渐渐地,有的人家的西瓜要熟了,这第一拨上市的西瓜的价钱是最好的。村里人每天都要去瓜地里看,互相比较着谁家西瓜长势如何、个头大小,西瓜早熟的人家自然高兴,在前面某个环节上没有弄好落后了的人家则暗暗地着急。那个时候谁家也不懂的用催熟的农药,只能是等。直到有一天,某一家第一家开始摘瓜——我们叫做开地,村里的气氛开始真的逐渐进入高潮。
摘瓜一般选在下午6、7点,全家上阵,一般是男人负责挑选,看西瓜熟的成色,女人和孩子则要用筐子将西瓜背到车上。碰到一个大个的西瓜,男人会发出一声赞叹,一家人也要对着这个西瓜夸上半天,周围的人家也会跟着高兴;哪个女人或孩子不小心,将西瓜摔碎,则要让大人骂上半天讨债鬼,然后才将西瓜吃掉。种瓜人哪里舍得自己吃那些又大又圆的西瓜呢,这意外摔碎的恐怕是种瓜人吃到的最好的西瓜了吧。
别以为一切大功告成了,随着西瓜陆续上市,雨水也渐渐地多起来了,如果赶上连阴天,下上几天雨,一村人就要着急了。雨水大,西瓜吸足了水,没有人碰,也会啪地裂开;若是连阴天,西瓜就有烂掉的风险;还有,雨天凉快,谁还吃西瓜呢?下雨天里,农村人就望着天,去地里看,那一地西瓜,有不少已经裂开,泥地里红色越多,心里的滋味越不好受。若是老天不开眼,偏偏在这个时候下雹子,那么一地西瓜都被砸烂,一定有女人要做到地头哭天抢地了,而男人则只有闷头抽烟、唉声叹气了。
种西瓜真是不容易啊,每一根苗、每一棵秧、每一条蔓、每一朵花、每一个瓜,都要经过种瓜人多少次的摸索啊!这一季西瓜、这一季劳苦,到底能挣回多少回报呢,将来再写一个《卖瓜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