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热的冷思考
智石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卫祥云
最近北京的天气很热,而比天气更热的,是北京将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的炒作和忽悠。市政府领导关于建设行政副中心的发声语焉不详,言不达意;规划部门对建设行政副中心的解读牵强附会,让人一头雾水;媒体对建设行政副中心的宣传大而化之,让人摸不着头脑。所有这一切源于,建设行政副中心的概念混乱,功能定位模糊不清。唯有房地产开发商抓住所谓的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大炒特炒,其结果是房价随之上涨,掀起了新一轮的造城运动。
北京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到底要干什么,没有人研究和追问;至于通州能否成为北京的行政副中心,质疑的人就更少了。而我认为,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至少有以下三方面需要引起冷静思考。
第一,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一国首都作为直辖市,首先是全国的行政中心,而作为全国的行政中心,国家主要行政机关(包括党、政首脑机关和各部委机关)的办公和议事机构已经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磨合,是不大可能变动的。当然也不可能迁往通州了。而可行的方案,就只有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行政机构有可能迁往通州。但人人皆知,北京市的各级行政机关主要按区、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分布在各个城区,如果把市委、市政府、人大和政协迁往通州,无疑给各区、县的政府行政工作增添了更多的不便和麻烦,完全不符合政府行政方便、快捷和高效的基本要求。
如果迁往通州的办事机构是指行政机关附属的事业单位等,其数量和人数就更少了。况且,今后事业单位是要通过改革逐步减少而不是增加的,即使非要保留的,按照中国的行政体制,也与政府行政机关存在诸多联系。所以,为行政机关以外的事业单位等附属机构在通州建立所谓行政副中心根本没有必要。
第二,所谓的行政副中心概念,我理解不是金融副中心,也不是科技副中心,更不可能是企业副中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行政副中心的配套设施等需求就很少了。相对应的人流,物流和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就显得更没有必要了。实际上,北京市政府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的设想,有关单位也制订了相关规划,至今没有见到效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主要原因则是没有搞清楚行政副中心要干什么?能干什么?所以,这次又借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再度炒作,极易形成人为的造城运动,不断重复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老套路。
第三,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长远发展规划,北京迁都是迟早的事。只是什么时候迁?迁往哪里至今未定。而一旦迁都方案实施,不仅北京市的行政中心职能会发生变化,中国的行政中心、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目前迁都的思路和战略还未确定,但这是迟早的事,也是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减少北京市人口、环境和交通等方面的压力,疏解首都功能,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的愿望是好的,立意却是错的,是在没有经过充分考虑、论证、征求各方意见,甚至连功能定位都不甚清楚的情况下,借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炒作再次出笼的。如果现在不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所谓的行政副中心建设规划和设想就只是一个不切实的梦想。我甚至断言:行政副中心建成之时,就是其终结之日。
201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