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今年4月以来,我国内地31个省区市中,30个已向社会公开其公积金信息的年度报告。目前还未公开的广东省也已完成年度报告的准备,正进行部门间会签,最早下周就可能披露。
另据报道,在30个地区公开发布公积金信息前,除2009年住建部披露过一次上年度的信息之外,就再也没有公布过类似信息。也就是说,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住房公积金一直是在盖着盒子摇,舆论和公众皆不知道它的来去,也不知道它的多寡,更不知道它有没有存在问题和漏洞。而这期间,公积金的缴存人数、缴存额都在持续增加。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1月,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已达1.1亿人,资金总额超过7.03万亿元。
众所周知,公积金被称之为货币分房时代住房保障的保护网,正是有了这张保护网,才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大背景下,住房问题没有引发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如果不能有效发挥这张网的作用,使其阳光普照,惠及每个需要这张网保护的家庭。那么,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
很显然,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居民对政府信息公开要求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要使住房公积金真正发挥住房保障保护网的作用,公开信息,给公众一份明白账,已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否则,公积金的管理水平再高,有关方面的解释再认真,广大居民、特别是缴存职工也不可能满意,更不会放心。
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年来,由于各地在公积金管理方面不仅信息封锁严重,而且“九龙治水”,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因此,围绕公积金的各种案件也频繁发生,且有蔓延扩大之势。如吉林省通化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主任车世刚等人涉嫌违法挪用住房公积金11亿元、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朝阳区分中心原主任刘毅因挪用资金近9000万元、湖南省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主任李树彪利用职务便利非法获取并占用贷款1.1亿元等。
毫无疑问,公积金在管理、使用上的不公开、不透明,已经成为舆论和公众质疑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重要方面。因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非常明确地指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都应当主动公开。公积金完全属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有关方面有什么理由6年不公开呢?难道公积金也成了部门利益和权力了吗?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2月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和央行三家印发的《关于健全住房公积金信息披露制度的通知》,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公积金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也明确了信息公开的时间、范围、方式、渠道等,从而为加快公积金信息公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绝大多数地区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公开工作,也算是对信息公开的一种积极回应。
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是,由于公积金事关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在公布的内容、范围和清单方面,也要更加符合居民的需要,能细则细、能清则清,而不要用几个简单的数据应付了事。尤其是资金的使用、资金的发放、资金的投资以及增值收益的安排等,都需要有比较详细的数据和说明。如首套房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投资收益有没有用之于民、有没有违规放贷等。不仅如此,对“沉睡”资金较多、利用率较低的地区,还要说明公积金利用率低的原因,尤其要说明是否与管理部门工作效率不高有关。
从总体上讲,各地能够按照要求公开公积金信息,是值得肯定的。更希望看到的是,此次公开不要再象6年前一样,变成一种应时之举,“需要”一过,就立即关上大门,而应当将其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常规性工作,时刻向公众敞开大门,接受公众的监督。只有这样,信息公开才不会被误读和误解,才不会沦落为一种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