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意思是说,为官者卸任去官之后,老百姓在日常的谈话中对他的评价,往往是最客观、最公正、最真实的。
我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从星共之”。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老百姓的心中始终装有一杆秤,他们会经常地把“父母官”放在天平架上秤一秤,看看他们的所做所为到底是“为民”还是“为己”,从而自发地产生对他们的拥戴与憎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就一直被后人所传颂和铭记,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人们对他的最好纪念。孔繁森以奥斯特夫斯基“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的名言为座右铭,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谱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事迹,在老百姓的心中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相反,有的领导干部,尸位素餐,昏聩无能,当官做老爷,且腐化堕落,在任时人们就盼着他赶快下台,下台时大家额手称庆,鼓掌叫好,甚至放鞭炮“欢送”,其政声之坏、名誉之恶,可想而知。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人民群众是最有力的评判者。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知民情、懂民意、解民难。俗话说:“近山知鸟音,涉水识鱼性。”要坚持深入到百姓中去,串串老百姓的门,听听老百姓的话,吃吃老百姓的饭,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扎扎实实进行调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使之各项工作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倘若足不出户,高高在上,远离群众,何来知民,又怎会懂民、爱民呢?至于那些弄虚作假、中饱私囊和以权谋私的人,老百姓的眼睛更是雪亮的,那炫耀一时的“辉煌政绩”,也最终将在人们的轻蔑和愤懑中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清正廉明,一身正气,才能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声色所迷,始终坚守道德操守的高地;只有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众上,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体察群众艰辛,真正地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样的领导干部在群众中才会有影响和威信,才能有感召力和亲和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也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明代苏州知府况钟,不仅整肃吏治、端正风气,解老百姓眼下之疾,而且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谋老百姓长远之利。他在苏州任职13年,3次离任3次留任,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去世后,苏州及所辖7县的老百姓都建祠纪念他。河南兰考人民把当年焦裕禄领着他们种的泡桐树改称为“焦桐”,永远怀念他当年带领大家治沙的艰苦奋斗精神。
雁过留名,人过留声。为官一任,不管愿意不愿意,总要被人们评价褒贬,总会留下不同政声。政声又有在任和离任之别。官员在任时,大权在握,一言九鼎,想听点褒奖的好话太容易了,酒桌上、报纸上、会议上,很可能满耳满眼充溢的都是赞誉之声、但千万别自我陶醉,一定要头脑清醒,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官员离任后,没有了权力的光环,没有了官帽的震慑,人们不必再说违心之言,无论褒贬臧否,都是直抒胸臆,无须遮掩,这时候的政声才是最可信、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
(载李家成著<草根碎语>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