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蔡国。
春秋战国时期蔡国位置图 来源:百度百科
一、蔡国概览
蔡国简介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5年5月3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要专题展览《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厅显著位置,我发现蔡侯申尊、蔡侯申方鉴、蔡侯申鼎、蔡侯申方鉴、蔡侯申戈等关于蔡的精彩展品,生动再现中国历史上有个周朝王室诸侯国——蔡国的青铜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其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后人以国为姓,于是有了蔡姓。蔡姓得姓于蔡国,但却发展于济阳,故蔡姓人大多以济阳为郡望,济阳蔡氏成为蔡氏族中最兴盛显赫的望族。著名史学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朱绍侯研究发现,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而来的,两者同根同系,实为一个支派。陈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书法家、经学家蔡邕,蔡邕的故里就在开封市境内。如今,蔡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44大姓,蔡姓子孙已遍布海内外。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蔡是周武王母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参与商纣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流放,周成王时改封叔度之子胡于蔡。春秋时期,蔡为小国,处于吴国与楚国之间,经常受到楚国胁迫,于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1955年5月,安徽寿县春秋晚期蔡昭侯墓中出土了486件青铜器,包括武器、乐器、食器、酒器、水器,器类齐全,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其中 、豆、鉴、盘、匜、尊、簠等器型源于同时期的中原地区,或稍有形变;而鼎、敦、缶等则与楚器相同。许多器物均铸铭文,反映出蔡国与吴、楚两国的密切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蔡姓以国为姓。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姬诵继位,由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蔡叔之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周公旦听说后,就派他到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伯禽。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史料载,蔡,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姫姓。管叔鲜和蔡叔度,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灭商后,将其弟叔度封于蔡,建立蔡国。成王继位后,蔡叔联合管叔等进行反叛,失败后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蔡叔之子胡,一改其父旧行,尊德向善。周公听说后,举荐他做鲁国的卿士,鲁国大治。周公向成王建议,又把胡封在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司母戊鼎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权,史称西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巩固周朝政权,实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贤后代,于是把管地分封给三弟管叔鲜,建立管国,居住管城;把蔡地分封给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国,居住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
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 前684年楚国利用蔡、息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前531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县),经五世,于前447年再次为楚所并。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蔡国历经多次迁移,也就有了上蔡、新蔡和下蔡这“三蔡”的说法。上蔡,即蔡叔度建立的蔡国。新蔡是楚国第一次灭掉蔡国后,蔡国的后裔蔡平侯南迁建立的都邑,称为新蔡。蔡平侯建都新蔡后,蔡国仍不稳定,在周边国家的联合攻打下再次迁都,迁入楚国境内。但好景不长,东面的吴国兵临城下,蔡国抵挡不住,被迫将官民和蔡侯的祖坟一起迁入吴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一带),后人称之为下蔡。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但是无论蔡国怎么迁都,最终都没能逃脱灭国的命运。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为了保留蔡姓,便“以国为氏”,四散分居。蔡国灭亡的时候,蔡国人的足迹已经到达今天的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贵州、江苏、江西等地。不过在当时,绝大多数蔡国人仍留居在上蔡、新蔡和下蔡一带。
二、蔡氏源流
春秋战国时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战国时,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秦汉时期,蔡姓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唐朝时期,中原两次大规模移民福建,蔡姓为主要姓族之一,这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础。到宋朝时,蔡姓已经散布于江南各地,蔡姓主力已经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进入了台湾。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蔡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55位。截至2013年,当代蔡姓总人口已达552万,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6%。蔡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位列第44位。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宋朝时期,蔡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六位。福建为蔡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蔡姓总人口的21.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山东、河南,这三省蔡姓占蔡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江西、浙江、河北、湖北、江苏五省。全国形成了闽赣浙苏东南沿海区域、鲁豫冀鄂中原地区两个蔡姓人口聚集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朝时期,蔡姓大约有4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9%,为明朝第四十六位姓氏。浙江为蔡姓第一大省,约占蔡姓总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江苏,这四省蔡姓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二省。宋元明期间,蔡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特别是向江浙闽沿海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苏蔡姓人口聚集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 蔡律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代蔡姓的人口已达552万,为全国第四十四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蔡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蔡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北、台湾、安徽、福建,这五省又集中了32%。广东居住了蔡姓总人口的13.7%,为蔡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东南沿海地区高比率的蔡姓区域。在近600年中,蔡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的流动有些区别,虽存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情况,但向东南移民仍是主流,同时也出现了向西、以及东北的移民。
三、蔡氏图腾
蔡姓图腾蔡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因为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种长尾鸟是山雉。这个字后来又衍化为“刈”。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面的鸟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周公封文王孙胡于蔡,称蔡钟,子孙以国为姓。
四、蔡氏文化
北宋大臣、书法家蔡襄 来源:百度
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
桥留松荫;纸造桂阳。
上联说北宋大臣、书法家蔡襄,在泉州任上时,主持建洛阳桥,以利通航,又在桥头种松树七百棵,闽人勒碑颂其德。下联说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的方法,首创造纸,为中国四大发明。
军事家蔡锷,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来源:百度百科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此联为近代军事家蔡锷自题联。
铁血救国;耕读传家。
此联为萧子升赠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联。
理学传程朱之脉;著述授谷梁之书。
上联典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幼承庭训,长从朱熹游,常与对榻讲论经义。下联典指汉代学者蔡千秋,受谷梁春秋于鲁荣广,为学最笃。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此联为孙中山致蔡锷的挽联。
琴声字体中郎业;荔谱茶笺学士风。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下联典指北宋书法家蔡襄。
耒将兰气冲皇泽;去引星文捧碧空。
此联为唐代诗人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联。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来源:百度百科
惜竹不除当路笋;伐薪教护带巢枝。
此联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赠友联。
西山先生,三世劬学;中郎爱女,六岁知音。
上联典指宋·蔡元定事典。下联典指东汉蔡琰,字文姬事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此联为清代诗人、书法家蔡之定撰书联。
宾客填门,倒履迎王粲;士卒分赐,布衣乏私财。
上联典指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将领蔡遵的事典。
自九峰别派龙峰,衍百代弘扬祖德;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乡贤。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蔡氏宗祠“建阳堂”联。
裔出周代,肇基唐代,官封宋代,长绵百代振家声;脉映济阳,支分莆阳,派衍青阳,好就三阳开泰运。
此联概括了青阳蔡姓的源流和发展。溯本追源,青阳蔡氏根在济阳,后又传衍到福建莆阳,再由莆阳迁居青阳,故称三阳开泰。
五、蔡氏名望
汉末三国时期才女蔡文姬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主要作品《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来源:百度百科
汉末三国时期才女蔡文姬擅长文学、音乐、书法。主要作品《悲愤诗》、《胡笳十八拍》。来源:百度百科
据《河南蔡氏始祖开支通谱》记载,济阳蔡氏是河南开支始祖秦昭王丞相蔡泽的后裔。蔡泽,战国时原为秦国大臣,长于辩议,曾献计东收周室,被昭襄王采纳,后为秦相。蔡泽裔孙蔡勋,汉平帝时为县令,王莽篡政后闻其名,欲授为官,勋拒不赴任,携家族出走他乡。蔡勋之曾孙蔡携,东汉顺帝时以司空封新蔡长。蔡携有二子,长子名棱、次子名质。蔡棱生子邕,邕字伯喈,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写定六经文字,创《熹平石经》,名扬千古。蔡邕幼年丧父,和叔父蔡质同财共聚。蔡邕成名后为董卓所用,后因同情董卓被司徒王允冤死狱中。蔡邕去世后,葬于开封。蔡邕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通音律,著《胡笳十八拍》,史称“一代才女”。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来源:百度百科
蔡元培《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入蔡姓历代名人219名,占名人总数的0.48%,排在名人姓氏第四十六位,蔡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5%,排在第四十五位;蔡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53%,排在第四十一位。
蔡律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