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废弃老地名是一种“文化强拆”


  河南省新的地名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已有半个月的时间。当时因禁止洋地名而热闹一时的规定,如今却悄然沉寂。根据网友爆料,办法出台后,还是有洋名字的新楼盘出现。而且,想举报还找不到便捷渠道。

  实际上,此举并非河南首创,广东、河北、陕西、宁夏等地此前已有类似规定。但据了解,有些规定前脚刚下,有着洋名字的小区、楼盘后脚就冒出来了。看起来,法规有了,但洋名风、改名热却难言“令行禁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地名的新老更替越来越多。有的是给新建成的社区、建筑冠以“高端洋气”的新名字,如“曼哈顿”、“威尼斯”、“天鹅堡”之类的“洋大古怪”;有的则是抛弃使用多年的名字而改用新地名,比如徽州改名为黄山、襄樊改名为襄阳等等。

  新地名激增的背后,是老地名的大量消逝。随着行政区域的合并、社区街道改造合并,一些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地名正在快速消失。据了解,在苏州,1995年,随着一条干将路的建成,沿线就“丢掉”了多贵桥巷、鹰扬巷、双成巷、豆粉弄、朗中里、梗子里、桐桥浜等8条巷弄名。

  有统计显示,因1980年至2003年的旧城改造,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地名消失了40%;从1984年到2005年,杭州仅上城区就消失里弄360余条;1991年至2000年,广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个……

  地名的变更让一些居民无所适从。“有的小区总起一些洋名、怪名,既造成了地名的混乱,也割裂了历史。”在北京开了多年出租车的刘师傅深有感触,“现在一说去哪儿,都是什么花园、尊邸,搞晕了头,原来那么好的老地名哪去了?”

  相较于街巷、里弄、社区名称的变更,城市名字的改变,影响更大。湖南大庸,曾经是武陵山区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县城,1994年更名张家界市后,知名度飙升。其他如九寨沟县、香格里拉县等,更名后也更为人所知。

  然而,并非所有的改名都成功,安徽省徽州地区1987年改名黄山市后,20多年来,经济发展成效不大,却使历史悠久、风格独具的徽州文化弱化不少。而“淮阴”与“淮安”地名更改的争执与波折,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鉴于此,民政部从去年6月起相继印发了《关于开展地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不过,这些治理措施却难抵改名的诱惑:湖北仙桃市改回“沔阳”的呼声一直未减,江苏徐州“赵庄镇”欲改名“金刘寨镇”,还有人建议河南新郑市改名“轩辕市”,湖南耒阳市改名“蔡伦市”……

  “人们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差异,地名命名工作中的喜新厌旧、一味追求新意的风尚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当这种追求以破坏地名的文化内涵为代价时,就需要引起警觉和重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岳升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