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经济”背后的暴利与暴戾
香港《商报》6月4日报道称,内地熟悉而又陌生的高考来了。商家又一次兴奋地拥抱高考经济的暴利。家有考生的家长有多拼?从各地考点附近的大小酒店被抢订一空就看出来。合肥“高考房”紧俏到不足10平米的客房,一晚要1300元;郑州家长血拼“高考房”,抢不到酒店抢民宅,睡一晚2000元,价格直超五星级大酒店。
几乎每年高考季节来临,商家们就会迅速把目光投向高考这块“唐僧肉”。而在公众的眼里,高考俨然就是一座巨大金矿,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潜藏着财源滚滚。于是,一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到了这场宏大的高考热潮中来,几乎多有的人都想在这个高考的季节大发一笔横财。
从神乎其神的营养补品,到眼花缭乱的《考试宝典》;从各种各样的辅导培训班,到铺天盖地的网络咨询与答疑;从高考时到紧俏天价般的考生客房,到高考后价格不菲的谢师宴。更为可笑的是,热闹非凡当中还夹杂着五花八门的“高考作弊服务”、“高考移民服务”等等。——狂轰滥炸的商业炒作,连篇累牍的广告宣传,“高考经济”红红火火的背后,给不少人带来了巨大的暴利,也给考生和社会增添了一种新的暴戾。
有人说,“高考经济”之“火”是家长们的原因,其消费的主因是把物质条件当成了决定孩子前途的重要砝码,或者就是抵挡不住攀比心理的拷问,因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硬件”上。也有人说,天价高考房和天价学位房一样,实际上是5000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应试传承,因而考生理应享受“高考经济”的特殊待遇,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纯市场行为罢了。但笔者却以为,这并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专家指出,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极易导致畸形发展,因为它是靠“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的”。试想,在年年寒窗苦读、日日挑灯夜战的苦熬中,考生承载了多少的压力?而在他们即将为了高考而奋力一搏时,狂轰滥炸般的“高考经济”又要吞噬掉他们身上多少的养分?只是看重经济利益却看不到对考生所带来的伤害,这不是一种暴戾是什么?
给考生一个安安静静的考试环境,让考生在极度的躁动与不安中感悟一下人世的真情,便是对考生的最大尊重,更是对高考的最大尊重。然而充斥在“高考经济”当中的,多的是欺诈、暴利与阴险,少的却是关爱、诚信和奉献。甚至就连有些与高考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广告宣传也打出了“高考经济”的标签,把本来已经很紧张的气氛搞得更像如临大敌,把原本圣洁的高考搞得更加污浊不堪,这不是一种暴戾是什么?
6月2日华商报报道:5月30日上午,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长武县中学6名高三学生围殴一名50岁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但颇为蹊跷的是,被打老师坚决要报警,教育局和学校却出面调停,以“如果报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备考”为由,要求待高考结束后再处理。笔者很难想象这6名高三学生为何做出如此暴戾的行为,也很难把这样的事件与“高考经济”联系起来。但“高考经济”的暴利与考生高考前的暴戾果真就没有一点关系吗?
有一场青春叫高考,有一种经济也叫高考;“高考经济”的暴利必然会衍生出“高考暴戾”。看来,整治“高考经济”已势在必行,“还万千考生一个平静的高考”已成时代的必须!
(李吉明2015年6月4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