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改之争的关键


       2015618日,香港政改方案被否决,政改之争暂告一段落。双方为什么斗争了这么久,斗争得这么激烈?我们来回顾一下,可以看出关键在于是否接受中央对选举的有限控制。

最基本的一点,为什么要政改?不少人出于对港独分子、占中分子、侮辱骚扰大陆游客的地域分子的厌恶,认为政改整个是胡折腾。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看中央官方的措辞,一直把实现特首普选作为香港民主进步的好事,价值取向很明确。这说明中央认为普选比间接选举好,扩大民主的参与度比缩小好。

那么,大陆当前的民主制度是什么样的呢?各个国家机关的最高职位都出自间接选举,而且还都是等额选举。当然,在决定谁成为候选人时会有竞争性的差额选举,不过那不在体制的明文规定之内。从候选人到国家主席、人大委员长、总理等最高职位的选举都是等额的。

这种体制好不好呢?自然有它的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可以举出稳定性、专业性、有利于长远利益等等,但缺点也很明显:民众的参与度不高。当然你可以论证民众已经通过选举人大代表投过票了,对此我没有意见。不过香港的民众也通过选举立法会和选举委员会的代表投过票了,为什么中央仍然认为特首普选是进步呢?

由此可见,中央认为扩大民主参与度是未来的方向。而香港,就是一块现成的政治试验田,就像深圳等经济特区是经济试验田一样。从实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关键是控制。如果香港的民主实验进行得有序、成功,以后就可以逐步做更多的实验,并把有益的经验推行到全国。但如果香港的民主实验从一开始就脱离中央的控制,要把实验搞成对抗中央的手段,而不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手段,那就宁可不在香港做这个实验了。

中央要求特首候选人一定要爱国爱港,并坚持如果胜选者不爱国爱港中央不予任命,就是为了保持控制。反对派将此斥为“假普选”,要求公民提名、政党提名、选上了中央就得任命,认为这样才算“真普选”,就是为了脱离控制。从常理而论,每个候选人应该都声称自己爱国爱港,争论的应该是爱国爱港的定义,如说对抗中央是爱国爱港的表现,而不是直统统地声称我就是不爱国爱港,但我还非要选。现在反对派却连口头的爱国爱港都不愿意承诺,可见其根本拒绝中央任何控制的立场。从这个角度看起来,双方都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由于双方立场相差太远,互不让步,最后谈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来,哪一方的立场更值得同情呢?要我说,还是中央的立场。反对派的立场只在一种情况下成立,即完全否定中央的合法性,认为中央完全没有道德权威与法律权威来管理香港的选举。对此我要说是打错了算盘,只有像海外民运人士、轮子那样的极端派别才会持这种“大决裂”式的立场,大多数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华人对中国政府的合法性是完全认同的。

历史上有哪个政府把国家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带到了世界第二强国?让人民的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0岁以上?识字率从低于30%上升到超过95%?从食不果腹到尽享世界各地的丰富食品?从一穷二白到投资全球?要比政府的绩效,中国政府可以用硬的数据把任何对手砸得说不出话来。大多数人民都是这些绩效的受益者,每天都在亲身感受,怎么可能凭反对派几句“真普选”的口号就忽悠得他们忘记常识,为反对派火中取栗?这么杰出的政府,出于全国的利益,希望对地方选举有一定的控制力,很过分吗?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真要是让地方随便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什么都不管,选出来一群叶利钦造你的反,才是亡国之象。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政府固然有超强的绩效合法性,但扩大民主参与度也是长远的“规定动作”。这不但对香港问题,而且对台湾问题、以及大陆自己的治理都很有意义。为此我们总应该选取一些政治试验田来做这个事关重大的实验。香港在反对派的捣乱下放弃了这个为中华民族做出重要贡献的机会,对香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对全国却算不了什么。香港既然离心倾向这么严重,反华分子这么猖獗,不在那里试验也正好。我们可以用澳门作试验田,也可以在大陆找一个区域作试验田。只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强的决心,有灵活的手段,以中国的人才之盛,智慧之多,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见招拆招,中华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