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三大供给与五字秘诀


  对林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逐步升级的过程。20世纪80、90年代,我在省农业厅工作期间,以为林业就是伐木、栽树。21世纪之初的十年,我在宝鸡市委、市政府工作期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曾经红火的伐木经济戛然而止,森林回归寂静。放下电锯,拿起铁锨,挖坑栽树、植树造林成为主旋律。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供给,成为时代“新词”。有的领导喊出了“不栽树的干部是靠不住的干部”、“一绿遮百丑”等口号。

  2012年,到省林业厅工作后,对林业的认识得以升华,得到了“新认识”。在“老认识”中,林业是供给林产品的产业,是“小林业”。林产品是树的果实、花卉、叶子、液汁,以及木材等。在“新认识”中,林业是“大林业”。“大林业”不仅供给“小林业”所生产的林特产品,而且供给园林艺术、森林景观,供给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以及生物多样性。当代中国林业的最大改革,就是调整森林发展方向,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伐木经济向树木经济的转变,由产业型林业向生态型林业转变,由“小林业”向“大林业”转变,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树的生态供给、景观供给、产业供给,构建起“三元结构”的大林业。产业化林业是“小林业”,以树木经济为载体,供给林产品,一棵树就是一个供给单元,突出体现了经济特性。景观化林业,以树木自然群落生发而成的森林景观为载体,或人工配置树木营造的园林景观为载体,辅之以必要的观景基础设施,供给人们野外郊游、休闲健身以及生态审美。景观化林业,也即园林化林业,突出体现和发挥了社会特性。生态化林业,以树木自然群落为载体,以植物光合作用为龙头,以光热水气土和动植物交互作用为基础,供给干净的空气、清结的水源,以及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化林业突出体现和发挥着生态特性。“现代林业”是现代“大林业”,是“三元结构”林业。从这个思路拓展,现代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树木是“多年生作物”,一旦落子生根,再辅之以适度的人工干预,就能长期而有效地向人们提供生态供给、景观供给和产品供给。日常生活中,树供给的林产品消费或多或少,树供给的景观享受或多或少,而树供给的生态须臾也离不开。树供给的林产品是接近于完全市场化的产品,而树供给的生态,则是一个完全不能市场化的产品。树供给的景观居二者之间,一部分接近于不能市场化,一部分又接近市场化。也就是说,林产品供给靠市场机制、市场组织、私人投资就能“搞得定”,需要坚定地依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生态供给靠市场机制、市场组织、私人投资“搞不定”, 必须由政府伸出“有形之手”。景观供给,一部分市场“搞得定”,政府不必伸手,一部分市场“搞不定”,政府必须援手。林产品供给,政府是“中间人”;生态供给政府是“主人公”;景观供给政府是“搭档”。

  以上叙述,概括性描述了三大树供给的结构特质、市场特质。林业的全部工作就是增加三大树供给、提升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人类文明之先,地球陆地大部分面积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所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从大森林孕育和发展出了人类文明,所以“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早先,森林是“绿色海洋”,一望无尽,浩瀚无边,有着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财富”。这一历史时期,三大树供给过剩,也就不存在增加供给的问题。随着文明进步,经济加速,人口膨胀,无节制向森林索取,毁林造田,修筑村舍,继而走向工商业,走向城镇,如今道路如织,高楼林立。在人口浪潮中,树木急剧减少。森林资源锐减,森林生态破坏,昔日森林美景不复存在。在生态脆弱区,因过度使用,森林资源消失了。由森林资源涵养的文明,也随之消失。现如今,若干生态环境问题,多与森林锐减息息相关。此谓“文明之先是森林,文明过后是荒漠”。

  与迅速膨胀的人口和加速成长的经济相比,全球范围出现了三大树供给严重短缺的危困局面,特别是树的生态供给严重短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树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增加三大树供给,特别是生态供给,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增加三大树供给,基本路径有二。路径一:恢复面积,增加数量。把原来是森林,后来开垦为耕地,如今有条件退耕还林的面积全部退耕还林,把已经规划为林业用地的面积真正用以植树造林,以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恢复与重建森林,修复森林生态系统。无法恢复为森林的土地,也要“见缝插针”,“就地植树”,力图身边增绿,道路增绿,社区增绿,城镇增绿,让树木就近吸附生活排放,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植树造林,有一个“点、线、面”的关系。点,就是城乡单位所在地的绿化;线,就是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的绿化;面,就是退耕还林、荒山荒坡绿化。点、线、面,造林要求不同,造林机制和造林方法也有所不同。点、线,以及小一点的面,适宜于栽植,而大的面,适宜于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路径二:优化结构,提升质量。随着现代林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可以合理选择树种,优化树种结构、树龄结构和林分结构,特别是采取科学方法,加快新栽植树木森林化进程,使恢复与重建的森林有更多生态供给。路径一是“做大做强”的话,路径二便是“做精做优”。在大与强、精与优中,增加树的三大供给。

  树的供给、树的生产规律决定了林业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生态效益强,经济效益弱,保护林业生产能力和林业建设成效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林业保护是生态安全工程、跨代保护工程。林业保护要念好“控、防、保、禁、封”五字秘诀。

  首先是“控”字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林地控制。林地是树的立足之地,是树供给的基础,林业生产和林业建设的基础。守住林地就是守住林业立足之地。必须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批,守住林地红线,确保林地面积,防止乱占乱垦林地和过度转用林地。二是林木控制。林木是林业建设的成果,树供给的载体,林业生产的载体。控制林木采伐是保护树供给能力、林业生产能力、林业建设成果重要举措。对木材运输、加工实行许可管理,防止滥砍乱伐和过度采伐。

  其次是“防”字诀。重点是“两防”,预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火与病虫,树的两大劲敌,直接影响“森林安全”。无论是万顷森林还是千年森林,均可能毁于森林火灾或者病虫害。森林起火,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预防森林火灾,重点是有效预防人为原因引起的森林火灾。自然原因引起的森林起火,重点在于科学施救。森林面积大且多在山区,一旦爆发病虫害,有效防治难度非常大。所以,重点在防,防大于治。其中,做好植物检疫是森林病虫害预防的重要环节。

  第三是“保”字诀。野生动物保护、野生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古树名木保护,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保”字头林业法律法规最多,凸显了林业保护之重要性。在诸多保护中,有的是自然遗存的保护,有的是生态生产力保护,有的是历史文化的保护。过去的“伐木工”就地转化为现在的“护林员”。森林管护已是当下最重要的林业工作之一,管护站是林业最前哨阵地。森林公安是一支坚强力量和可靠后盾。

  第四是“禁”字诀。禁止毁林开荒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和其他毁林行为。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禁止在沙化土地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禁止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安置移民,以及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禁止在集市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禁止出售、收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森林防火期内,禁止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禁”已是林业保护核心内容之一。

  第五是“封”字诀。“封”字配合“禁”字,以“封”促“禁”。参天大树也是由幼小的树苗长大。在生态脆弱地区,或者人为活动剧烈区域,种子发芽、幼小树木生长,直至形成森林,受诸多因素制约,难度较大。在这些重点区域,必须采取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措施,飞播区封护管理,严重沙化土地还需要采取封禁保护措施。因此,“封”就成为林业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