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至5月末,M2余额为130.7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去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虽然较上月略有上升,但是10.8%的增长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也低于年初制定的12%左右目标的增速。
“M2增速环比上涨,同比下跌,且低于年初设定的目标,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盈利预期不乐观且融资成本高,企业贷款意愿不强。另一方面,从银行角度来说,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为了控制风险,放贷会比较谨慎。
“由于CPI处于低位使得实际利率显得偏高一些,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依然偏高。从经济数据整体来看,我国经济下行的局面还未得到改善。”王尧基分析,至少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宏观政策存在时滞效应,导致前期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效果还未充分显现出来。其二,已有刺激政策的力度还不够,刺激政策还需加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两个数字均低于市场预期。另外,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比4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尽管工业增加值连续两个月上行,但持续上行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维持低位,股市分流了居民的消费需求。工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仍偏弱,工业生产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王尧基告诉本报记者:“预计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继续有节奏地放松货币政策及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虽然央行在近半年已采取了三次降息、两次降准的措施,但近期央行将一步降准或降息的可能性很大,预计最快就在本月中下旬。”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在微博上表示,5月金融数据有所改善,但对实体经济意义有限。目前实际利率依然高企,限制了实体经济融资能力,央行有必要持续降息、降准,在调降基准利率的同时,释放长期限资金以压低长端利率,预计最快6月就有可能再次见到降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