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旅游实践心得专栏】闽西客家土楼文物精品馆解说词(四)


闽西客家土楼文物精品馆解说词(四)
第十六展室:风水地理:  命运
(一)风     水
风水源自人类祖先为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生存法则”,它不仅仅是一门“相地”的学问,更涵盖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建筑学、考古学、历史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景观艺术及环境科学等。即需要考量阳光、空气、水质、风速、土壤、地磁、温度、湿度与人工建筑等要素后,再从其中找出一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来筑室建邑。并使人们丰衣足食、子孙兴旺、事业与财运顺利发达。
民间流传:“一福二命三风水”、“医药不明杀一人,地理不明杀全家”等俗语。因此,客家人在建楼前,楼主一定要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龙势”,选好吉利的楼址,确定坐向,选好动工的良辰吉日等,并且还要请当地名人起楼名,然后才能正式动工。
 
(二)风水林
客家住房大多依山而建,屋后几乎都有一丛浓郁茂密的树林,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上百亩。这些树林大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有些树龄已有数十乃至几百年的历史。这些树林起着固水土,挡风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保护房屋的多种作用,人们称之为风水林。
风水林中的树木,多为耐贫瘠、干旱,生命力较强的红栲、楠木和竹类。树干高大、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浓荫散日,一般都能活上百年数百年,以至千年而不败。
客家人多于南宋末年南迁而来,大都落户于山区。有诗云:“深山最深处,禽落自成村;结庐在山顶,圭窦而荜行。牵牛天山出,鸣鸡林外闻;方知吾家族,住遍岭头云”。客家人把风水林的长势看作是全村盛衰的标志,因而对风水林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爱护有加,世代相传,立下乡规民约,共同维护风水林的繁荣昌盛。
(三)相命术
相命术是古代术数中的一大类,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测人的气数和命运。而本馆展出的是民间流行的算命书和清代神秘符咒全书,有五行算命书,八字算命书,相貌算命书,手相算命书,十二生肖算命书以及面相、测字、求签算命书等等。
许多半路出家的所谓算命先生骗取他人钱财,切勿上当!
第十七展室:崇文重教: 书院
(一)书      院
法国的赖里查斯在《客法词典序》中表述:“如果按人口比例,客家的教育普及,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赶得上,就是欧美各国相比之下亦不多见。”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始终是土楼客家人所遵奉的信条。古代,私塾遍及永定城乡的每个角落。私塾一般分为四类:
1、家塾:由富户聘请塾师在自家楼中教授本楼宗亲子弟;
2、书塾:由落弟秀才在自家楼内设馆,教授本楼,本族的子弟;
3、族塾:由全村宗族的族长牵头,利用祠堂、公房,聘请名儒
教本村,本族的子弟;
4、村塾:由热心人士筹集资金聘请塾师,让贫寒子弟入学就读。
为了鼓励莘莘学子,各宗族一般都设有儒租田、学田。所谓儒租田,就是各宗族提留一部分良田由专人耕种,所获金额用于奖励升上高一级学校的本族弟子。客家人在修族谱时,都要把获取秀才或贡生以上功名的宗亲的姓名、业绩记载其中,崇文重教之风代代相传。
(二)客家妇女的精神
客家男子大都外出谋生,客家妇女担当操持整个家庭事务的重担,培育出惊世骇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苦不是一朝一夕的苦,是长年累月,以至终生操劳。上山砍柴,下地犁耙,上属盖瓦,厨前做饭,灯下缝衣……一双大脚闯天下。
身教重于言教,客家妇女的现身说教更是深刻感人,客家人的家庭教育大都也以妇女为中心。常言道:“家头教尾”(养育子女)、“田头地尾”(耕田种地)、“灶头锅尾”(家务劳动)、“针头线尾”(缝补衣裳)……,年复一年地使客家妇女付出一生的艰辛和劳苦。
在客家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不但儒者达士具有“柔、韧、刚”的品质,就是布衣百姓也重礼仪,讲守信,热情好客,谦和大度。
客家妇女头戴凉帽,身穿大襟衫,背着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进在田野之中……这就是传统的客家妇女形象。
第十八展室:官家契文:  红契
官     契
官契在民间被称为“红契”,是指房地产买卖双方当事人经过向官府呈报、备案、纳税后得到官方认可并加盖红色官印的一种契约。官契上明确表明了买卖双方的当事人必须要纳税,凡是偷税款者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凡是未经官府验证,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契约叫做“草契”也叫“白契”。
本馆展出的还有衙门公文、税票、契单、执照、检查证、拘捕令及涉及山地、田地、村界、房屋、卖儿卖女甚至老婆改嫁等方面的有效凭证。亦有清朝后期朝纲日下时买官卖官的真实依据。原始地记录了当时客家社会的变动和财产的流向,是研究客家地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珍贵资料。
第十九展室: 民间服饰:穿戴
(一)衣     着
客家人向来有“无食无人知,无着被人欺”之说,即吃不好是小事,穿不好就会被人看衰(瞧不起),甚至容易被人欺负。
客家服饰既保留着中原汉族衣饰的传统,又自觉不自觉地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变。朴素、耐穿、实用是客家衣着的特性,色泽则以蓝、黑、灰、白居多。旧时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加穿一条较短的裤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内衣,客家妇女的服饰别具一格。她们头梳“龙船髻”,并戴花斗笠,额包黑罗帕,身穿“大襟衫”,腰扎花围裙,手戴“竹节镯”,腿裹花边红“水裤”,脚着尖嘴梅花鞋。客家女子行走在山间,劳作在田野,活动于墟市,衣裤猎猎,银饰叮当,显得分外婀娜多姿。
如今,草鞋、布鞋、手工布袜子已是昨日黄花。但是,客家女子的美丽发髻,银链围裙、红樱头帕、锈花肚兜……在深居山间的客家人家中依稀可见。
(二)围      裙
客家妇女,不论寒暑,女性胸前挂上一块围身裙,可遮盖上衣,以免劳动时弄脏,亦可起装饰作用。
制作时按各人胸围尺寸,用黑布或蓝布做成,再用鲜艳的花布镶边或绣边。有的围裙在胸前还缝花刺绣,周围饰以花边。围裙上端呈三角形或梯形,下边为长方形,上罩胸,下掩腹,宽至身侧。由上端钉一钮袢,扣在上衣颈钮上,或上端两角缝上布带,用于套挂在颈脖上。围裙左右两侧各缝一条一指宽的花布带,穿时在背后打一个大蝴蝶结,把上身围紧,故名“围身裙”。
(三)凉    帽
客家地区,举目可见妇女头上戴一顶独特的凉帽,即竹笠。帽沿镶缀上黑、蓝色或彩色花布。这种凉帽,不论阳光从哪里射来,都照不到脸上。缀布飘动时,还能招来拂面微风,凉爽惬意,具有避雨、遮阳、招风的功效。
客家妇女戴凉帽的习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始于宋末。当时 ,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原辗转南迁,在这里开荒种地,寻求生存,妇女亦和男人一样耕作劳动。但妇女走出深闺,抛头露面被视为有失体统,有悖风化。聪明的客家妇女便想出了两全齐美的办法,即头戴竹笠,竹笠罩上一块黑布遮面,布上开个小孔看东西。后来在实际使用中感到不方便,有人就把遮面布剪短,并缝在帽沿的周围,成为今天客家妇女长期乐用的凉帽,而布的花色也随人意而选配。
未婚的姑娘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因此,彩带凉帽便成为客家姑娘未婚的标志。
第二十展室:盘髻之妆:  首饰
(一)发      饰
旧时,客家妇女的发髻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高髻,多为富贵人家的发式。即先将长发向后梳齐,再将头发卷好来,盘于头顶偏后处,成球形发装,蒙以发罩。
二类是矮髻,多为乡镇妇女的发式。即在头上梳个歪斜的矮髻,走起路来细步半躬腰,颇有风度。
三类是椎髻,多为平民妇女的发式。即将全部的头发拢上头顶挽个鬏(盘成结),用头绳一拴便成,朴素大方。
少女则多梳束环髻,即后面的头发分成若干绺,每绺绕成一个环圈,然后扎结,多姿多彩,美丽动人。
(二)头      饰
客家妇女的首饰一般有簪子、簪花、扁簪、银针、金钗、金凤、翠围、珠花、牙牌、大钏、毛锸、耳环、颈环等饰物,镂花错彩。
银簪为旧时已婚妇女常用的一种头饰,凡是上了年纪梳盘头髻的妇女,至今仍然保留插上一支银簪的习俗。
银簪的形状有长有短,大约10厘米,一头稍大一头尖利,并雕有花纹,精巧玲珑,有钱的人家喜用黄金锻造。
银簪一般情况下是插在发髻上,作固定发型或装饰之用,有时也用来搔头痒,还可以用于防卫,以便在遭突然袭击时给对方致命的一击。如被毒蛇咬伤,可用银簪刺蛇伤处,挤出毒血,防止蛇毒入心。此俗至今仍沿用。如患有头痛脑热等疾病,可以用熟鸡蛋白将银簪裹在一起,趁热在患者身上来回擦拭,其疗效极佳。 (未完待续)
 
联系我请发邮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