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东莞发展的根本出路
宋 圭 武
抛开道德因素,从经济角度和短期看,由于连带效应,扫黄确实会对东莞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部分人必然会失业,财政收入必然也会减少,GDP增长最终也会减速等。但从长期和整体看,扫黄对东莞发展更多是机遇。
首先,可以借机减轻东莞来自外来人口产生的各种压力,包括来自社会治安的管理成本等,都可能会减少。其次,可以借机减轻制造业就业困境。一部分非生产性劳动者由于在非生产领域就业难度加大,必然或转移到生产性领域就业,这可减少一些企业的用工荒问题。再次,有利于促进东莞的产业转型。面对生死存亡,一部分企业必然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第四,有利于促进东莞的精神文明建设。在东莞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借助外部力量,对东莞存在的一些精神垃圾可以进行有效清扫。
未来东莞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根本是要建设创新东莞,其创新包括多个方面。
第一,东莞发展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创新,核心是要实现技术创新,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长远看,东莞经济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依靠色情业等不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绝对是死路一条。有技术,就有实体产业发展的后劲,最终服务业也能带动起来。若没有技术,最终实体产业也会空壳化,服务业发展必然也最终会飘零化和异化。如何发展技术,东莞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而重视技术人才,关键要建立和完善让真正搞科研的人先富起来的体制机制。让搞科研的人先富起来,既符合公平原则,也符合效率原则。首先,让真正搞科研的人富起来,符合公平原则。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所以,让真正的研究者得到优厚的报酬,也符合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有机统一。其次,让真正搞科研的人富起来,也符合效率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核心变量。让真正搞科研的人在分配上得到实惠,可以有效调动科学研究者的积极性,从而也就有利于最大化提高生产率水平。这对社会和科学研究者个人,都是有好处的,而且得益最大的,应当是社会,而不是科学研究者个人。
第二,东莞发展需要实现制度建设创新。这里制度创新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制度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人本性;二是竞争性;三是公平性;四是和谐性。所谓人本性是指,制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应尽可能为最大多数人谋利,制度建设的着眼点应是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制度设计应更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应对弱者实现人道主义关怀。制度的人本性是制度建设的根本所在。所谓竞争性是指,制度建设应当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发展,才会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产手段,才会有更好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供人类享受。而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是不应排斥竞争性的。当然,竞争有不同种类。理想竞争制度应当提倡正当、理性、有限度和有秩序的竞争;而不是不正当、非理性、无限制和无秩序的竞争。只有理性竞争才构成社会前进的动力;而非理性竞争只会导致破坏。所谓公平性是指,制度应当为每一个主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能有例外和特权存在。公平是社会的秩序之源和稳定之源。公平也是社会发展的效率基础。因为公平与效率本质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所谓和谐性是指,社会制度体系应当具有有机性和可持续性,应当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佳的运行状态。这里制度的和谐性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制度建设;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制度建设;三是人与自身,即人的肉体与灵魂之间关系的和谐制度建设。
第三,东莞发展需要实现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尤其要多提拔一些道德水平高的干部,要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为什么要坚持以德为先,因为德是方向,才是动力,动力离开方向,就是危险,甚至会成为破坏力量。动力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动力才会成为建设社会的真动力。如何公正评价领导干部的“德”?这里关键要看其为人民服务的实际业绩。“德”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形式。“德”的内在形式是良心,“德”的外在形式是一个人良好的言与行,也就是有良好的言语,同时有良好的行为。“德”的内在形式是“德”的外在形式的基础,“德”的外在形式是“德”的内在形式的实践展开。从社会角度看,“德”的外在形式更重要。如果“德”不在外在实践层面上积极展开,“德”就只具有抽象意义,而无任何社会意义。“德”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外在形式上。这里内在形式的“德”是内隐的,很难评价。一个人有良心多少,自己有时都很难说清楚,何况别人,所以,评价“德”应重点放在外在形式“德”的考核上,也就是要重点考核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言与行。而考核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言与行,重点则是考核行,而不是考核言。听其言,观其行,言只有体现在行动上,才能变为真正改造世界的实际力量。而重点考核行,则要重点考核领导干部的实际业绩,就是要考核领导干部到底真正为人民和社会做了哪些实际事情。
第四,东莞发展需要实现文化建设创新。首先,要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一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制度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不能无的放矢或注重搞形象工程。二是要着力打造文化产业的精品工程。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要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积极提升经济效益,要推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协调发展。四是要用先进文化引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其次,要用硬手段建设新文化。文化虽然是软的,但建设手段必须要硬。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变化往往是最顽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经济系统最活跃的因素,而意识形态的变革却相对滞后。西方也有关于文化变革滞后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首先使用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有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产生问题。该理论认为,一般来说,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来说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的变迁。再次,在文化建设上,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坚决反对享乐主义,提倡艰苦奋斗精神。享乐主义会产生多方面的危害。一是享乐主义会催生腐败政治。享乐主义的高涨往往预示着政治的衰败。丹尼尔·贝尔说:“各种文明的兴衰史上都出现过这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在崩溃之前,社会总要经历一个标志着衰落的特定阶段,……这些递变的顺序是从朴素到奢侈,从禁欲到享乐。……享乐主义的生活缺乏意志和刚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大家争相奢侈,失掉了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二是享乐主义也是经济增长的大敌。享乐主义会让人失去向上的动力,这不利于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另外,消费的无限扩展,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经济需要消费和投资的协调推进。三是享乐主义反映在人文精神上,会加剧道德的堕落。道德的基础是精神收益,是人的社会属性。而追求享乐,会使人更注重自然属性,更注重肉体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人们忙于追求物质收益和肉体收益,人们追求精神收益的时间就必然减少了。(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信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政编码:7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