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错了,凯恩斯错了,科斯也错了
宋 圭 武
内容提要: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实际存在的事实应是,在自私的基础上,经济只会达到局部均衡或短期均衡,但在利他的基础上,经济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全局均衡或长期均衡。另外,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节俭的悖论”,就是节俭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这就是所谓的“悖论”。但从长远和全局看,所谓“节俭的悖论”实际是不存在的,注重节俭才符合真正的经济学原理。另外,笔者认为,科斯定理应重新表述,其较为准确的表述应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有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因为若资源或权利的最初界定不公平,人们会首先为资源或权利界定的公平性而努力,其次才考虑进一步交易的问题。
关键词: 斯密 凯恩斯 科斯定理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1964年10月生,甘肃靖远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和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专业。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经济理论和乡村发展及中国经济改革等方面。在《光明日报》、《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0多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专著5部。
通讯地址: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斯密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凯恩斯是凯恩斯学派的祖宗,而科斯则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仔细思考,笔者认为,三位大师的核心观点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都需要进行修正和补充。同时,对作者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妥之处,也请大家积极指正。
一、利他才是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真正动力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实际存在的事实应是,在自私的基础上,经济只会达到局部均衡或短期均衡,但在利他的基础上,经济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全局均衡或长期均衡。
这里我们假设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自私或利他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水平。
首先,从生产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同时生产。自私的人确实有可能出于利己的需要,会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但问题是,对于利他的人而言,他也会尽可能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利他的人对提高产品质量更具有自觉的特点,更具个人内在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利他的人必然要比自私的人生产的产品质量更可靠和更有保证,对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必然更大。
其次,从销售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也同时进行销售。自私的人必然会根据市场需求曲线的特点来定价,其最终目的是追求个人销售收入的最大化。但自私的人所导致的个人销售收入的最大化,必然会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一定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整体角度看,最终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必然是低水平的。但对于利他者而言,他必然要公平制定价格,他追求的也必然是合理利润,而不会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必然是高水平的。
再次,从企业管理过程看,假设同时管理自私和利他两类人。自私的人显然需要管理层加强监督,需要制定防止各种机会主义行为和各种败德行为的制度,其管理成本必然高。但对于利他者而言,由于自觉性高,必然对其监督成本就很低,甚至有时都不需要监督。同时,对于利他者而言,也没有必要化巨大成本来制定繁琐的各种规章制度。
第四,从信息披露过程看,自私的人也和利他的人不一样。自私的人必然会出于利己的需要,对披露的信息必然是不充分的。比如,一些厂家就可能会有意隐瞒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误导消费者。但对于利他者而言,他会尽可能充分披露信息,这有利于提高市场均衡水平。
第五,从经济外部性看,自私的人其经济行为必然会更少考虑外部性影响。比如对待污染,自私的人就会只顾考虑自家的经济收益,不考虑社会收益。但利他的人就不一样,其经济行为必然会考虑更多社会的影响。最终,若将外部性考虑进来,经济均衡的水平也必然是利他的情况要高于自私的情况。
第六,从社会管理角度看,社会若自私的人多,社会必然就机会主义泛滥,坑蒙拐骗也会盛行,社会交易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必然就高。但若社会利他的人多,社会风气自然就好,人们也就不用去化很多时间和精力去防范机会主义等各种情况,社会也就用不了很多警察来维持秩序。
第七,从财富积累效果看,若社会自私的人多,出于人性的贪婪,必然会更容易导致一部分人财富暴涨,最终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让生产和分配结构不均衡,最终引发许多社会问题。但若利他的人多,则每个人追求的利润必然是合理的,社会也就不可能出现两极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出现一部分人有很多财富积累,但出于利他的考虑,这部分人也会将自身所有的财富合理贡献社会,让社会分享。
第八,从环境保护看,社会自私的人多,环境保护压力必然就很大;而若利他的人多,则环境保护压力就不会很大。而保护好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均衡水平的重要基础。
第九,从消费过程看,自私容易导致享乐主义泛滥。而享乐主义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享乐主义会催生腐败政治。享乐主义的高涨往往预示着政治的衰败。丹尼尔·贝尔说:“各种文明的兴衰史上都出现过这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在崩溃之前,社会总要经历一个标志着衰落的特定阶段,……这些递变的顺序是从朴素到奢侈,从禁欲到享乐。……享乐主义的生活缺乏意志和刚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大家争相奢侈,失掉了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享乐主义也是经济增长的大敌。因为享乐主义会让人失去向上的动力,这不利于社会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利于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而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另外,消费的无限扩展,也不利于资源合理开发,最终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利他则容易让人节俭,而重视节俭必然有利于资源持久开发利用,最终必然有利于社会经济更稳定和更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他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社会只有在利他的情况下,才可能达到经济的长期均衡和整体均衡。而自私或利己,应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天敌才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各种制度的改进,本质应是对抗人的自私的结果,而非自私是原因和动力。假若人类没有自私这个天敌,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会更健康,更和谐。
由于利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所以,我们要促进社会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必须要大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必须要大力建设社会精神文明。
二、“节俭的悖论”是不存在的
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节俭的悖论”,就是节俭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这就是所谓的“悖论”。但从长远和全局看,所谓“节俭的悖论”实际是不存在的,注重节俭才符合真正的经济学原理。
其一,节俭对一个人或家庭而言,只是导致一个人的支出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而已,而并不是不支出,所以,由节俭导致的一个人的需求并不是减少,而是需求在不同时间段的重新配置。一个人有了储蓄,最终都是要花出去的,不可能一直留着不消费,节俭就是一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消费量的减少。若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没有消费完自己的储蓄,自己的后代最终也会消费这部分储蓄的。所以,所谓“节俭的悖论”,只具有静态的意义,但现实不是静态的,而是沿时间动态展开的。
其二,节俭有利于家庭稳定。一个家庭选择节俭,有利于家庭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慌不忙。不注重节俭,既破坏了家庭美德,也破坏了家庭经济。因为浪费容易导致家庭经济拮据,也就容易导致家庭矛盾。从实际情况看,大凡注重节俭的家庭,大都生活显得比较平稳。有了家庭稳定,也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有失业等情况发生,家庭也是一个好的缓冲器。因为若一个人冒险冲撞社会,家庭就是一个阻拦。而贫寒的家庭对个人冲撞社会的阻力就小,因为涉及的家庭损失成本小,阻力也就小了。
其三,节俭有利于环境的保护。目前,我们保护环境,一个方面是注重技术的改进,就是要提倡更环保的技术,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倡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一个方面是要减少生产量,降低发展速度;一个方面是要提倡节俭生活。而提倡节俭的生活,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来自生活方面的垃圾对环境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
其四,节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过度刺激需求容易导致信用扩张和货币扩张。而过度扩张的信用和货币在短期内虽可能造成经济一定程度的局部繁荣,但由于缺乏持久的实体经济的支撑,经济最后必然会出现问题,这时政府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繁荣,就又需要不断进行信用和货币的扩展,这最终导致经济泡沫化,最后就是泡沫破裂。所以,浪费型的刺激需求,就像为经济系统注入毒品,虽然能带来短期的兴奋,但最终会导致经济系统产生依赖性,需要不断的注入毒品,并且很可能导致需要一次比一次更大的信用和货币的扩张。如果说以前的经济危机与自由主义密切相关,那么,近些年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等,就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和信用扩张思路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解决经济不稳定,需要我们既要摆脱自由主义的思路,也要摆脱凯恩斯主义的思路。
其五,节俭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在居民普遍节俭的情况下,需求就是有限的,企业家投资就需要谨慎,不能盲目,这有利于选择最有效的投资项目。同时,由于储蓄充足,银行资金宽裕,就是有些企业投资失败,也容易得到银行再融资,旧的项目也容易得到改造和淘汰。
其六,节俭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人的需求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的方面和精神的方面。人在物质方面需求减少了,必然会更多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另外,培养节俭的人格,有利于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而自律的人格,就是容易守规矩的,就是不容易犯法的。自律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若没有自律意识,社会就很难管理,社会就更多具有了本能特性。
所以,凯恩斯的所谓的“节俭的悖论”,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局部逻辑推演。凯恩斯只看到了经济效果,而没有看到环境和社会的效果,只看到了短期效果,而没有看到长期效果,或是只看到了局部效果,而没有看到全局效果。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应坚决提倡节俭。
提倡节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第一,政府要带头节俭,要减少公务消费,要将节俭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三公消费。提倡骑自行车上下班,提倡盒饭和工作餐。要对政府消费通过硬指标进行限制。第二,银行要惜贷,不轻易进行信用扩张。同时,银行要实行存贷两方面的低利率,这有利于限制银行自身的消费。第三,货币发行量要与经济发展速度或实际经济发展配套,不能过多发行货币。也就是在货币管理方面,我们要更多坚持货币主义的思路。第四,要提倡家庭节俭,限制家庭高消费。对高收入家庭可适当容许高消费,但对低收入家庭,要限制高消费。对炫耀性消费要征收重税。第五,政府不能盲目刺激需求,要更多关注公平问题。政府的主要任务应是制度的公平性建设和执行,而不是直接发展经济。要大力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这里要更多提高一般工人的工资水平,要限制管理者的高薪。第六,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这里尤其要大力发展农业,要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要严格限制圈地。要搞好农产品的流通。不能一面是农产品积压,一面是食品价格上涨。第七,要限制股票市场发展的规模的速度。要引领股票市场更多体现融资功能,而不是投机功能。第八,各国要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不能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要减少国际贸易量。第九,要加大对价格的控制力度。第十,要更加注重环保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的开发。第十一,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如体育、教育、医疗等。要减少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和土地资源有限,尤其要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第十二,建设休闲社会,提倡休闲文明,提倡适度竞争,反对过度竞争。
三、科斯定理需要重新表述
所谓科斯定理,一般是指如下命题: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初始配置如何,当事人都能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其主要证明思路如下:例如,一工厂所排放的烟尘对邻近5户居民在室外晾晒的衣服造成了损害。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每户居民的损失为75美元,共计375美元。可以采取两种办法消除烟尘所造成的损害: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过滤网,成本为150美元;或者为居民提供烘干机,成本为每户居民50美元,共计250美元。显然,相对于烟尘所造成的损失,这两种办法都是有效率的;而最有效率的办法是安装过滤网。
假定交易成本为零,即居民能够毫无代价地聚集在一起并与工厂谈判,那么,无论权利最初如何界定,都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即安装过滤网。具体来说,如果权利最初界定为工厂赔偿损失,居民享有清洁空气的权利,那么,工厂将安装过滤网,因为安装过滤网的成本低于赔偿损失和提供烘干机的成本;如果权利最初界定为工厂不赔偿损失,也就是工厂享有排放烟尘的权利,那么,居民将安装过滤网,因为安装过滤网的成本低于烟尘所造成的损失和提供烘干机的成本。因此,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如何初始界定,当事人都可以通过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假定交易成本为零,即居民能够毫无代价地聚集在一起并与工厂谈判,那么,无论权利最初如何界定,都会产生最有效率的结果,即安装过滤网。具体来说,如果权利最初界定为工厂赔偿损失,居民享有清洁空气的权利,那么,工厂将安装过滤网,因为安装过滤网的成本低于赔偿损失和提供烘干机的成本;如果权利最初界定为工厂不赔偿损失,也就是工厂享有排放烟尘的权利,那么,居民将安装过滤网,因为安装过滤网的成本低于烟尘所造成的损失和提供烘干机的成本。因此,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权利如何初始界定,当事人都可以通过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于上述科斯定理及其证明过程,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定理及其证明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愿谈判解的有效性值得怀疑。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科斯所指的只是一种静态的、双头博弈格局,并且是一种非协同博弈。萨缪尔逊指出,即使是在私人品场合,这类静态的、双头非协同博弈所产生的解也是不确定的。其古诺---纳什解只是一种可能的解,而且一般说来,这种解也不是帕累托最优解。在外在品与公共品领域,即使能自愿交易,又如何能确保其有帕累托有效解呢?萨缪尔逊指出,只有在动态博弈的框架里,双头博弈才可能趋近于帕累托有效。第二,科斯定理所设的经典状态是双头为外在性问题进行自愿谈判,如果参与事端的当事人人数增加了,结果如何?科斯本人认为,即使参与外部性与公共品提供的当事人不止两方,而是由一大批人构成,即使外部性问题是极端糟糕、极端混乱的,只要交易成本为零,谈判仍能达到帕累托有效。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二是科斯定理的成立依赖于一种特定的偏好类型,即偏好是平行的,写成效用函数形式,效用函数便是准线性的。如果两个正在进行关于外在性谈判的当事人中有一人的偏好不是平行的,则最后的均衡便会与产权的初始配置状态有关联。三是用自愿交易的方式解决外在性问题,实质隐含了产权清晰的前提,而产权清晰的过程本身又是会产生社会成本的。
笔者认为,上述科斯定理以及关于科斯定理的讨论,还漏掉了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公平问题。对此,笔者认为,科斯定理应重新表述,其较为准确的表述应为: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只有公平的初始资源或产权配置,人们的自愿交易才有可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因为若资源或权利的最初界定不公平,人们会首先为资源或权利界定的公平性而努力,其次才考虑进一步交易的问题。比如上例中,是容许工厂伤害居民,还是居民拥有不伤害的权利,最终需要社会公平价值观的认可,否则,人们会不承认这种权利的初始界定,并为此而产生各种争斗,从而后面的交易也就无法有效进行。
从长远和社会整体角度看,公平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公平问题比产权问题更重要,产权改革要始终围绕公平这个核心。
从人性看,人类对公平的偏好是天然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人类具有公平偏好是一种普遍现象。比如最后通牒博弈就是一个例证。两人分一笔总数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A提出方案,B表决。如果后者同意,则按照方案分,如果后者反对,则两人将一无所。A在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此时自利的A的方案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一分,而自己得99.99元。如果B接受了就能得到一分钱,如果拒绝就什么也得不到。这是根据自利人的假定的一种结果,而实际情况则不是这个结果。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50:50,而接受者倾向于,少于30%拒绝,多于30%接收。根据美国学者的比较文化研究,不管是在亚马逊流域的原始部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上述试验结果都是成立的,这表明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崇尚公平公正。不仅人类具有公平偏好,动物也具有公平偏好。
从国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看,为什么有些国家总是处于落后状态,根本原因与缺乏公平密切相关。比如非洲一些国家,政治上集权腐败,经济上少数人占有多数收益,文化上愚昧不平等,最终就很难发展,或者最多有增长,而无发展。再比如拉美一些国家,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也让这些国家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困难。
问题是,初始权利如何界定,才算公平?笔者认为,公平应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所谓公平,就是政治权利的公平分享。在经济层面,笔者认为,所谓公平,主要是经济收益的均衡分配。收益主要有两类经济收益: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和来自后天劳动的收益。对于来自先天资源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收益平均分享。对于后天因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收益,公平的分配原则应是按劳分配。但问题是,有些人由于遗传等原因,在劳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不足,但这种不足不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所以,按劳分配也是有缺陷的。为了弥补先天资源收益平均分配和后天按劳分配的不足,就需要有人道原则做补充,其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对这种不足的一种必要补充。在文化领域,公平的体现就是要有公平精神,就在要在人文价值中要体现平等、对他人的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并且要渗透到大多数公民的意识深处。而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官本位观念就不符合公平精神。
参考文献:
1.[美]R.科斯 等 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第一版。
2.宋圭武:《碰撞中国社会经济问题:面子、血缘、权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宋圭武:《大国路径:中国改革真问题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