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QE只做不说背后暗藏啥玄机?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中国版QE只做不说背后暗藏啥玄机? - 不执着 - 不执着财经博客

 

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将很快宣布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QE),即央行通过直接购买商业银行资产的方式投放基础货币,旨在撬动信用投放,拉低全社会的长期融资成本。

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中国版QE的传闻了。一个多月前,彼时市场便有传言,3万亿存量债务置换(还有一个更夸张的数字是10万亿)将引发中国版QE,但这随后被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否认,称为不实之词

面对新一轮中国版QE(量化宽松)的预期加深,央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出来澄清,他们达了两层意思:其一,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资,所以中国版QE没有根据。其二,在央行的手中还有定向再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调节工具,足以维持合理的流动性,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平稳增长,没有必要以直接购买新发地方债的QE手段来投放基础货币。

按照国际上的定义,QE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商业银行注入大量流动性货币的干预方式,以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因此,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调控工具。显然,中国央行推出的QE与国际标准是有出入的,但中国央行正在推行自己版本的QE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

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外汇占款连续负增长,使得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遇到了麻烦。所以我国央行便开始动用各种创新型货币工具。从表面上看,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O(短期流动性调节)SLF(常备借贷便利)等各种叫法让人眼花缭乱,但这都算得上是QE的小规模试点。就是通过让商业银行抵押资产的方式,向市场投入流动性,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中国国情往往是只做不说,含糊其词。非常规货币工具越多被创造出来,越是逼近最终的中国版QE,越是说明央行的那些创新型货币工具越来越不够用。

另一方面,今年,在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国务院给地方政府批下了5000亿元一般债券和1000亿元专项债券。此外,为了化解今年到期的1.85万亿元的地方债,财政部年初给地方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两项相加,中国政府允许发行的地方债规模就高达1.6万亿。

那么为啥说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是是中国版的QE呢?因为将高息、短期、有违约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替换成低息、长期、有中央政府隐性担保的地方债券,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变相版的扭曲操作。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利息成本降下来的同时,到期违约风险也被大幅延后了。据测算,1万亿元的置换债券就能让地方政府一年减轻利息负担400500亿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蒙受利息损失的同时,新置换的资产流动性增强,变成了合格抵押品,随时可以拿地方债券向央行申请中短期贷款。

如果存量债务置换,可勉强理解为扭曲操作(中国版QE)。那么外媒近期透露央行将直接购买商业银行的资产,那便无法再说自己不是QE了。虽然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央行无需直接出手,可以通过很多技术手段的“变通”来向市场流入流动性或化解债券风险。在经济下行压力严峻、外部环境流动性泛滥,即使中国央行不愿意推行中国版QE,但也必定要抢个救生圈自保的。

虽然中国版QE并不被中国官方所认同,但是存量债务置换,以及创新型货币工具向市场投入基础货币都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中国版的QE不仅已经来临,而且正在爆发之中。之所以,央行否认正在推行中国版QE,完全是因为之前美国推出的QE给人们带来的是放水和印票的感觉。而这次中国央行推出的类似QE政策,就是要稳定下行经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已经有点危若累卵的意思了。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中国版QE只做不说背后暗藏啥玄机? - 不执着 - 不执着财经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