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败的日企,刺激政策造的孽


  摘要:日本企业的集体沦陷再次证明了米塞斯谏言的真理性。故,在此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那些刺激主义政策主张者能认真地读一下这句话:“货币和财政的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

       如果把一年一度的上市公司年报发布比作一场电影颁奖礼,那么2014年的“金酸莓奖(Golden Raspberry Awards)”当之无愧的得主应是这三个倒霉蛋——夏普、索尼、三洋。据报道,处于困境的夏普正面临全面降薪以缩减成本,无独有偶,另一家日企三洋更被曝出将退出历史舞台,着实令人唏嘘。据日媒报道,截至3月底的财季中,夏普净亏预计将超1000亿日元。索尼的日子显然也不好过,日媒更是形容其为亏损已成常态。据有关资料统计,索尼在近7年内,亏损额达1.15万亿日元。但这二家显然还不是最悲催的,最悲催的大抵要算三洋了。三洋电机最后的股份于3月31日正式转让生效,接手方为一家投资基金。这家巨头的衰落从2007年就开始了:07年5月,通用电气获得三洋电机信贷公司全部股份;08年11月,松下宣布收购三洋电机;到了2010年8月,松下获得三洋电机80.77%股份,之后将三洋完全子公司化;11年3月,拥有57年上市历史的三洋电机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如今,三洋已成历史。麻烦缠身的显然不止这三家,近几年,日企的颓势是有目共睹的。

  但10年前的日本企业可不是这样的。正如辜朝明在其《资产负债表衰退》一书里所所指出的,在日本失落的头10年里,虽然其资产负债表恶化严重,但当时的日本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这说明了当时的日本产品在海外还有着广阔的市场,这些企业仍然在不断地创造着利润。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修复其严重恶化的资产负债表,就是拿着这些利润去还债的。到2002年和2003年,日本的净债务偿还额,已经上升到每年30万亿日元以上的空前规模。

  那么,为什么日本企业于近年来出现了集体沦陷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二大原因值得我们注意:

  微观上,这些企业为了努力偿还债务,尽快修复糟糕的资产负债表,就不得不拼命的去节衣缩食、去控制成本。如此一来就自然对其经营行为中的科研、市场,甚至是质量投入,都形成了严重的挤出效应,长期以往无疑会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巨大的伤害。

  宏观上则正是积极地财政刺激及货币政策造的孽。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并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使得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下降。

  我们知道由于资源的匮乏,日本是一个原材料进口国。其赖以发展的模式就是,大量的进口原材料,然后予以加工为工业制品,然后再予以出口。但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加入,这导致了上游的资源价格大幅上涨,而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的下降。可惜的是,在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日本的产业结构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正如辜朝明所指出的,在过去日本是出口远大于进口的。但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种情况开始慢慢变化,进口和出口开始持平。

  也就是说,日本并没有充分享受到新兴工业国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相反,由于与新兴工业国竞争而招致了国内产业的疲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包括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刺激政策,支撑了日本原有的产业模式。使其丧失了以创造性破坏为主要形式的产业优化和调整。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产业不仅没能升级反倒被固化了。还是那套老模式,但其原来为之成功的要素如廉价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却完全丧失了。这时,再去跟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国竞争,其竞争力就可以想见了。

  日本企业的集体沦陷再次证明了米塞斯谏言的真理性。故,在此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那些刺激主义政策主张者能认真地读一下这句话:“货币和财政的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