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能否“稳增长”?


虽在预料但有些惨淡的中国第一季度成绩单,决定了第二季度的迫切使命是“稳增长”。

 

现在看来,中央祭出的“稳增长”利器不是单一工具,而是政策组合拳。先看货币工具,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自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1个百分点,这可是央行少有的降准力度,上次降准1个百分点还是在7年前。而且,这次降准不仅是“普遍”之降,也是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观察家们分析,此次降准可释放出1.2万亿资金,不仅有利股市、楼市也有利于降低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

 

货币工具的确是最有效的刺激经济工具之一。从美国到日本、欧洲,量化宽松救经济一直是标准动作。中国经济下行,而且面临通缩风险,降准乃至降息再降准,都是必须手段。但从目前的经济态势看,货币政策的调整,更多体现在提振市场信心层面,而欲形成对实体经济的传导,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更要者,市场普遍预期“5.1”左右央行会降息,此后还会有不少于1次的降准。这也凸显,一旦货币政策用起来,就停不下来--但货币政策是有限度的,而且中国也不可能实施日本和欧洲那样的全面量宽。因而,降息降准这种能够快速激发市场涟漪的工具,看似力道很猛,但效果如何仍需观察。

 

更要者,此番降准的“普遍”和“定向”,凸显央行的用意,即以畅通流动性为宏观经济运行解围,尤其是希望流动性释放到实体经济层面。但也有可能导致流动性涌到股市上去,造成股市投机的风险难控。  

 

除了央行突然发力的降准,就是决策层持续不断的“宽财政”。49日,国家发改委也发文要求加快合规的专项企业债发行,以保证投资资金的稳定。411日,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投资。确保年内基建投资8000亿元左右。在14日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李克强又提出“要抓紧政策措施和相关项目落地,精准增加短板投资。”15日,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

 

不过,宽财政的重点投向是舍有余而补不足。以铁路建设为例,现在存在着一哄而上的倾向,在不久的将来也将饱和。反而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产业、城市停车场建设等,才是宽财政的重点所在。总之,宽财政稳增长举措,应该从以往重面子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到重里子重内涵的方向上来,即从让官员钟爱的政绩工程升华为民意叫好的民生工程方面。否则,老的过剩产能没有消化,新的过剩又会堆积起来。

 

420日上午,国务院公布了福建、广东、天津自贸区总体方案。此外,已经建成1年半的上海自贸区也发布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方案。其中,最大的看点是发布了统一适用于4个自贸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由2014版的139条缩减至122条。此举显然是自贸区改革的重要之举,即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多空间,让外资成为“稳增长”的动力引擎之一。毕竟,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三外”(外贸、外资、外经)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居功至伟。

 

如何让外资留在中国而非逃离,除了一张自贸区通用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还远远不够。外资流向具有趋利性,让其感到有利可图才能让其留在中国。

 

从高强度降准和货币政策通道打开,到宽财政投资的一揽子政策,再到发布自贸区通用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决策层打出了“稳增长”组合拳。既然政策发力当然会有实际效果。但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处于“新常态”语境下,受内外市场的影响经济下行趋势依然。因而这计政策性“组合拳”只是“稳增长”的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政策工具的综合运营和“组合拳”的持续发力。

 

相比日本和欧洲单向的量化宽松手段,中国有足够的政策“组合拳”可用,凸显中国决策层“调结构”的耐心和“稳增长”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