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决定,自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这是继今年2月5日启动全面降准后,央行二度“全面+定向”降准。市场普遍认为,此次降准助力稳增长调结构,利好实体经济。
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助力稳增长
刚刚公布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进一步下滑到7%,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均不乐观,特别是投资增速持续下降。尽管一季度贷款增加较多,但社融总量同比少增,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足;3月M2增速11.6%,在外汇占款持续低迷、资本有流出压力的情况下,M2增速实现预定目标有一定难度。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为“增长前景堪忧”提供的佐证是:首先,一季度GDP增速低于2014年全年的7.4%,增速创6年来新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3月份与前两个月相比,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内外需大幅度回落,经济惯性下滑压力加大。其次,PPI连续37个月负增长,持续呈现通缩状态,“按照政策滞后期以及历史经验,通货紧缩会呈现自我加强的趋势,至少六个月内难有实质性改变。随着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行,企业效益下滑,产品销售困难,企业经营困难。”此外,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仅1.7%,主要税种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速全线下滑,财政收入压力加大。
就此,李慧勇表示,“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7%的目标,保增长需出重拳。稳汇、降息、降准、增支、减税五个方面,尤其是降息、降准和投资力度都将明显加大。”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和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再次普遍下调主要为改善银行信贷投放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此外,存款保险制度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降准幅度超预期,也是为保证存款保险制度顺利实施所采取的前瞻性安排。”
的确,此次降准的幅度比市场预期高很多,由之前的“小碎步”变成了“迈大步”。而且,此次降准不仅是今年的“二降”,更是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我们估计此次降准将直接释放1.2万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一次性释放资金约1.2万亿元,显然可以明显改善银行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促进银行增加信贷投放,带动整个社会融资增长和融资成本下降,并通过提高货币乘数来促进M2提速,从而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实际上,此次降准在市场预期之内,今年基础货币缺口之大,必须通过降准来补充早已是市场共识,略超预期的是此次下调的幅度。国海证券表示,“根据我们测算,在今年税收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都将显著放缓的情况下,稳增长所需资金缺口巨大,按照基建投资全年增长25%计,债市增量融资需求缺口达3万亿元左右;保刚兑债务置换规模也将超预期,因为不仅政府性债务置换规模达到1万亿元,庞大的非政府性平台存量债务同样需要借新还旧,规模可能也不会低于1万亿元。这些超预期的融资需求必然要求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合。”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央行大幅降准与近日公布的一季度GDP增速创6年来新低有关,将有助于稳增长。从稳增长的角度考虑,当前需要加大货币政策宽松的力度。此次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降准的力度大于今年2月的降准,且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放大的降准措施,有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可使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如果未来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仍有再度降准及降息的可能,但也需其它如收入分配、财税体制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的跟进。
王尧基还表示,此次大幅降准对股市是利好,有助于缓冲融券新政带给市场的负面影响,降准将给市场带来更多流动性,有利于更多企业从股市融资以及刺激消费。这是因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来自投资者直接融资的大力支持;而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等而开展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更需要投资者直接融资的大力支持。同时,刺激消费也需要股市的财富效应。
定向降准 加大结构性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三农”实体经济在银行层面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困扰中小企业主,也影响地方实体经济结构的整体调整和质量提升。而利率高企是当前经济的最大风险,央行公布3月份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高达6.83%,远高于5.8%的GDP名义增速。
此次央行决定,在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并统一下调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农信社水平;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执行较同类机构法定水平低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
对此,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央行在普遍降准的同时,仍对部分金融机构采取额外定向调低存款准备金率,体现了结构性支持、定向调整的意图,以增强对薄弱经济环节的金融支持。
差别化降准,体现了中央稳增长兼顾调结构的目的。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此次对“三农”及小微方面额外降准体现了对目前最薄弱环节的支持,是对经济结构调整更完善的支持。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主管周景彤也称,本次降准延续上次普降加定向降准的创新举措,表明中央继续兼顾对“三农”和中小微领域的定向支持,稳增长同时兼顾调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表示,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不仅需要为大规模的产业重组、企业兼并提供资金,也需要化解因企业破产、转产、停产等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因此,货币政策应当保证市场有充足的流动性,并使资金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此次定向降准显示了央行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能力的政策意图,有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支持力度。
凤凰财经则表示,中央政府看到了宏观经济疲软的需求,也看到了此前降准背后的一些负面作用,比如资金大规模流入股市,架空了实体经济的资金基础。所以,采取了对农村市场不对称降准的做法。这反映了中央调结构的需要,涉农机构和政策性银行是最大收益者。
未来降准降息 仍有空间
此次降准之后,市场普遍预计,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未来政策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
“外汇占款趋势性放缓,加上金融脱媒加快、股市繁荣分流存款,银行存款增速不断下降,负债成本上升压力不减,在准备金率水平依然较高的情况下,预计年内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下调0.5—1个百分点。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对存量债务进行置换的角度看,也需要通过降准、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等方式改善银行的资金供应能力。降息则主要取决于实体经济运行情况。在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刺激下,若PPI下行得到改善,经济运行企稳,降息的可能性不大;若经济运行仍不见好转,PPI进一步下行,通缩风险加大,近期可能再次小幅降息。”连平和鄂永健表示。
中金公司的报告称,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目前高于GDP名义增长率,暗示投资回报率或低于借贷利率。如果这种状况无法迅速扭转,或进一步抑制投资和商业活动,央行需要提高货币供应量增速,以防止经济陷入通缩。预计今年央行还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四次,每次50个基点,还将再对称降息一次。
汪涛也表示,后期出台包括降准在内的更强有力的举措势在必行。她具体分析,基础货币增速堪忧应当是此次降准最直接的催化剂。虽然货币市场利率近期已开始下行(如7天回购利率由2月底的最高4.9%降至目前的3%以内),但基础货币增速正面临外汇占款收缩带来的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央行披露一季度外汇资产显著收缩了2521亿元人民币,远超去年四季度1337亿元的跌幅,与去年同期7879亿元的大幅增加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央行通过逆回购、SLF和MLF加大流动性注入力度、一季度净投放4900亿元人民币,但流动性操作与外汇占款波动合计后,对基础货币的净贡献仅为2379亿元,远小于去年同期的4139亿元。换言之,央行的流动性操作无法完全抵消外汇流出对基础货币的拖累。因此,基础货币同比增速由去年四季度的8%下滑至今年1至2月的4.5%,创多年来新低(季调后环比增速同样大幅滑坡),且3、4月可能进一步恶化,进而拖累广义货币增速,“央行明确指出外汇占款同比明显少增是今年一季度M2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包括降准在内的更强有力的举措势在必行。”
汪涛称,此次降准将支撑实体经济活动,预计二季度GDP将好转。但宽松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房地产下滑的拖累,经济全面企稳仍有待于更多政策支持。
而从中长期看,降准有利于推动金融改革。根据国际经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多数国家曾经出现利率快速上升的问题,给实体经济带来沉重成本压力。中国目前已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攻坚阶段,为减少利率市场化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保持一个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星展银行执行董事、高级经济师梁兆基和星展银行经济师卢明俐表示,未来中国将依赖金融改革产生长期效益。“5月1日中国将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如果实现了存款利率自由化,银行之间的竞争可能会抬高存款利率。央行可能希望拉低资金成本,推动业务发展。但这种情况下,银行又将会面临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而使贷款基准利率再次升高。此外,银行会变得更加审慎,银行风险意识提高,对借款人来说将面临艰难的挑战。但最终,资产质量会相应提升。”梁兆基和卢明俐最后表示,综合以上因素,中国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并不奇怪,中国所秉承的理念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经济的温和增长,而不是要大幅度刺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