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洞天老四面山
传说大娄山余脉在渝黔边界如诗如画的秀美山水,是一位巨人手握神笔所绘制,巨人把笔一搁,就有一笔架耸立于四面山中。以幽险雄奇为特色的四面山风景名胜区,20多年来一步步由市级、省级到国家级,时下正由4A向5A进拓,旅游人气正旺。
人们在畅游龙潭湖、卧龙沟、望乡台、大小洪海时,大多不了解和牛老坎的一山之隔的老四面场,她“养在深闺人未识”,多少年也不为人所知。其实她才是真正的四面山。前些年把牛老坎通水的洞子凿开,修了通往老四面场的公路,人们才发现那儿是别有洞天的一块宝地。
老四面场就座落于笔架山下。此地海拔1200米,物产丰富,农作物富含硒元素;气候凉爽,四季宜居,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大于老街10倍的新街则一色的现代建筑,街道宽阔整洁,商贸繁荣,山区大量土特产品在这儿集散。街周边避暑山庄或农家乐星罗棋布,热忱欢迎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尤以“御笔山庄”最受青睐,仿若借了那“笔”的灵气,在休闲与度假客人中口碑甚佳。
四面场老街紧连着新街。百来米长笔直的老街古朴典雅,保存完好。一楼一底土木结构铺面,6米来宽的石板街道整齐清洁,古风犹存。始建于上世纪初年的四面场老街经历沧桑,初始除一座关帝庙是砖墙瓦盖外,其余多为棚户建筑,泥墙再加树皮草顶。1925年遭匪首曹天全抢劫,继又火灾,弄得破烂不堪。1943年伪乡长丁文达强逼百姓修街,全用条石铺道,每间铺面出黄谷3.6石(约1030公斤),百姓莫不叫苦连天。不过总算给现今老四面场留下一条像样的街道。
解放后,以丁文达为首组织土匪暴动,在征粮剿匪中有7位同志在这里英勇牺牲,血洒老街。来四面场的人们大多不忘去看看老街。
老四面场年均气温13.1—15.9摄氏度,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许多客人来了不想走,走了又想再来。随着四屏镇新近设立,随着养生度假旅游业的开发,将会有更多的游人涌入这块洞天福地。
四面山顾名思义四面都是山。名气较大的有笔架山、八瓜山、玄武山、九道拐、银岩等山。
笔架山,在四面山场背面,人们抬头望见,海拔1300米,主峰耸立,两侧各一峰紧相联,高度略矮,成一形象的笔架。山势前陡后斜,从后山攀登较易。站在山顶远眺,能把远在贵州的大茅坡等地看得清清楚楚。
八瓜山,位于老四面场西南,海拔1555米,主峰高耸入云,其状如锥,故名八瓜尖。攀登山道多系峭壁悬崖,非常险峻,林木葱茏,遮天蔽日。攀此峰需有勇气,一旦登顶,却见风景这边独好。
九道拐,位在四面场之北,海拔1361米,地势高而险峻。要经九道盘绕才可到达山顶“南天门”。山势宽阔雄伟,方圆10公里余。遨游此山须有大半天时间。
在四面场上向南眺望,有好大一片像刀劈样高耸的丹霞断崖十分耀眼,那就是银岩。乃因断壁下有一银岩寺而得名。
相传早年那里并没有寺,只是个很小的土地庙,名叫“岩打坝”。清朝年间有个孙知县,身染顽疾,久治不愈。偶在梦中系此菩萨告诉了他该怎么寻方治病,醒来后果按菩萨指点把病治好。后派一衙役来谢神,才知竟是如此穷酸小庙。孙知县感动不已,令人挑来两担银子修好庙宇,重塑菩萨金身。此后才将小庙改银岩寺。
玄武山,其状如钟,在老四面场北望,清晰壮观。人们有种说法:到四面山不到玄武山不等于到了四面山。从四面山场到玄武山仅2公里多,车到山下,人们再攀登上山。山海拔1335米,不算太高,却为人们景仰。如今有一条水泥便道直通两道险要寨门。山腰山顶各有一庙,神像虽多系重塑,香火却盛。初一或十五常有庙会,供斋饭,人气很旺。
山顶庙旁一石崖间有一小井,是山顶唯一的水源。因常办庙会做斋饭,人多时也会汨汨不断,人们称之为神水。游人到此,莫不兴奋地拿起井边的一只碗,舀起清冽甘甜的井水来美美地喝上几口,顿觉透身清凉,心满意足。
围绕四面场周围大片的猕猴桃园,是这儿独特的景致。住在场上及周围避暑庄舍的人们,晚饭后,纷纷在园内纵横交错的水泥便道上休闲漫步。四面场以东约1公里处有万亩竹园,即便烈日高照也阴凉清爽。在林子里漫步,尤其快乐自在。最好带个个吊床,选两棵结实楠竹两头一栓躺上去,晃悠悠美美地享受徐徐吹进林子的清风,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啊。
走出老四面场,放眼望去,除了高山茂林,满眼是熟土良田。一弯弯梯田、一坡坡熟土栽满富硒米粮。素有山区粮仓之称的四面山,如今开始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将会迎来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和富裕。
为你点赞,年轻的四屏镇!为你祝福,年轻的老四面山!
(杨辉宗 韩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