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与语文教学中的披文以入情


         文学欣赏与语文教学中的披文以入情
                                 吴启兴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是说作家的创作,总是因为首先受到外界景物、事情的感动、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有一种不说不快的感情涌动,这感情涌动调动作者自己的认识积累、调动作者自己的语言词汇进行表达,把自己的感动、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出来。
    一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的有为而发,因为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强烈欲望,促使作者动笔,善写诗者写诗,善为文者为文。
    对于散文这种文体,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既可以通过写人叙事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写景状物来进行,还可以通过议论来进行。梁衡《夏感》的写作也是如此。
    作家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看一篇文章、学生学习一篇文章,也必须通过读文章的语言词语、通过读文章的语言词语描写的景物、事物,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与认识。所以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而且刘勰告诉了人们阅读、解读文章的方法是“沿波讨源”、告诉了人们使用这种方法阅读、解读文章的结果“虽幽必显”。
    读者看一篇文章、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由文辞入手,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不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必须从解读文章的语言入手,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掌握文章语言所写的景物、事物,理解文章语言所议论的事理,感悟文章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是说读文章的人要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一层层剥开文字,一步步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做好比是沿着水波寻找源头一样,使文章的情感藏得再深也会让它显现出来。刘勰的话告诉了我们一条正确的阅读途径,这既是读者看一篇文章、更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更是老师引领学生学习一篇文章必须使用的方法。
    “沿波讨源”,指文章的理解,要从文章字词入手,逐词逐句去解读作品,掌握文章语言所写的景物、事物,理解文章语言所描写议论的事理,感悟文章的意蕴和思想内涵。这样做就是人们谈论的语文教学的文本教学,这就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这就是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的地方。
    所以,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不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必须从解读文章的语言入手,掌握文章语言所写的景物、事物,感悟文章的意蕴和思想内涵。如果这样做,就能够发幽探微,即使是文章中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成为作者的知音,刘勰在的《文心雕龙·知音》篇,告诉的就是如何理解文章、成为作者文章的知音的做法与道理。
    “情”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没有强烈的情,作者就写不出文章、更写不出好的文章,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文学批评的原动力也是情,没有强烈的情,评论家就写不出评论文章、更写不出好的文章。“情”沟通了创作和批评。“情”沟通了作者与读者。
    中国文学评论的理论与实践十分重视“情”的因素。文学评论的概念在中国的最早表述是“说诗”,孟子最早提出了“说诗”的原则: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志:作品的内容与思想。原意是: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文章之志(文章的思想与感情)。意思是解说诗的人,不要理解错文字而误解文章原意。
    作者不能因为使用不合适的语言而损害了文章的思想意蕴,写文章不要使用不合适的词语而影响文章的立意,文章中所有的语词,必须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解说诗的人,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人,也不能因为使用不合适的语言而损害了文章的思想意蕴,不能忽略文章的立意。解说诗的人,引领学生学习文章的人,解说文章中所使用的语词,必须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譬如对于《夏感》教学,《夏感》这篇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感受。《夏感》是一篇优秀的散文,语文老师备课时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优秀。对于《夏感》这样优秀的散文的教学,说“下面的文字作者无非就是围绕这作者对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感觉的演绎而已”,就是解说者的“以文害辞,以辞害志。”

    使用“无非就是……演绎而已”这样的否定句式,进行这样的判断,是没有正确理解教材、是进行错误教学的不合格老师的教学语言。
    从“观文”的“沿波”,从“披文”的“入情”,到“沿波”的“必显”,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欣赏发现过程,也形成了一个理性的语文教学的学习、理解、探寻、开掘过程。从而使学生、读者、网友受众能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统体透明,即使是文章中幽深隐微的内容,也能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才是文学评论的最高境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