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写了一篇文章《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是伪问题》(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5-3-24/1163653.aspx),提出这些观点:国家发达的直接原因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技术先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本质是科技不能持续进步,而中国的科技肯定会持续进步。有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因为他们客观上经济命脉被外国控制,主观上自己不够努力去做研发。中国现在有钱有人,各行各业科技大爆发才是中国的新常态。
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读者的热议。有些朋友,如@鲍迪克 先生,对技术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有些‘工业党’的偏颇,只能说60%赞成,或者说技术只能占经济60%的比重,品牌,资源,资本和管理也很重要。可口可乐有什么技术,但掌握了顶级的品牌,资本,管理,其GDP超过很多发达国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值得在这里仔细解释一下。
技术当然不是经济的全部。俗话说“酒好还怕巷子深”,现在早就不是闷头搞生产,自以为产品好就等着顾客上门的年代了。但是我原文说的是,国家要发达,需要走通一个技术领先-垄断地位-超额利润-投入研发-技术领先的闭环。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获得超额利润,富国的富就是从这里来的。而为了获得超额利润,最可靠的方法是获得垄断地位。怎么垄断?除了殖民地时代的武力强迫之外,现在就要靠差异化竞争,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别人无法替代。任何有助于使自己的产品无法替代的手段,都可以称为广义的技术,包括品牌、宣传、管理等等。泰罗制和丰田生产方式都很有智慧含量,称之为技术,我没意见。原文中的研发也包括对这些的研发,其实鲍迪克编辑的《北大商业评论》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除了上述广义的技术,还有狭义的技术,即一般理解的生产出以前没有的产品。狭义的技术确实如鲍迪克所言,重要性可能只占60%(随便估计的比例,大概看个意思)。但它仍然是核心竞争力,好比10000最前面的那个1,没有它其它的都没得玩。就以鲍迪克举的可口可乐为例,它的配方至今都是绝密,这正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北京自由单车指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浓缩液就是技术,国内的工厂都是他们的灌装厂,用着中国的水和电,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消灭了国内的竞争对手,比如北冰洋。但是浓缩液是美国提供的原料,浓缩液的价格算成本,根据盈利情况改变价格,所以国内工厂,虽然都是国资委控股51%但永远都是亏损的。”
综上,我的基本意思是:狭义的技术和广义的技术都要抓紧研发,这是提升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根本。还是那句话,科技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上限。
决定能否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是技术能否进步,这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但以前还真有不少人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忽悠了,下面是典型的一个(郎咸平经常讲):
“有一个A先生是挖金矿的,他挖金矿赚了100块。他当时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像我们现在一样;第二个选择是藏富于民。 我们先做第一个选择,他给10个挖矿工人每人1块钱,仅够每个工人维持温饱,但A先生还有90块放在口袋里。 第二个选择,藏富于民,每个工人给5块钱,10个工人一共50块,所以A先生只剩下50块了。 因此对于A先生而言,第一个选择对他最有利,但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会选择第二个。因为当这个矿工吃饱之后,他会想买皮包、运动服、运动鞋……所以机会就出来了,A先生发现除了挖金矿之外,他又多了一个开大卖场的机会,又可以赚钱了。而且为了开大卖场他还要再聘请10个女售货员,后来10个矿工跟10 个女售货员结婚,会生孩子,所以他们又拿出另外1块钱去买婴儿用品。因此A先生又发现可以投资婴儿用品了,又可以赚钱了。这一对夫妇,1块钱够温饱,1块钱买皮包,运动鞋……,1块钱买婴儿用品,还剩下2块钱,他需要住房子,所以他们就准备花2块钱买房子。于是A先生又发现他可以从事地产开发,然后用2块钱的价格就把房子卖给你了。 这样,你做了第二个选择之后,等到金矿挖完了,这些人自己成长的结果,就是这里成为了一个富裕的小市镇。这就是美国,藏富于民。 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第一个选择,10个矿工每人1块钱,A先生还剩下90块,矿挖完了怎么办? 没了,10个人没工作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政府要提炼四万亿去帮助这些人就业。于是A先生只好拿出40块钱建高速公路,所以最终他还是花了50 块,于是这10个矿工又就业了,开始建高速公路。但是建完以后怎么办?建完之后发现,高速公路上没车跑,因为10个矿工买不起车子,这就叫产能过剩的高速 公路。在建高速公路的时候,你可以解决工人就业,你可以消化钢材市场、水泥市场的产能过剩。可是建完之后高速公路没车跑产能过剩,10个工人再次失业。 最后,A先生看着这个苍茫的大地,一个杳无人迹的大地。因为这10个矿工既没有工作,又非常贫穷,只有走了。A先生只能看着一个亮丽耀眼的高速公路放在那里而没有车跑,他完全没有机会做投资,他既不可能开大卖场,又不可能生产婴儿用品……所以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A先生只好用剩下的50块盖一栋豪华别墅。”
很多人一听,对啊!搞经济的关键是藏富于民啊!人人都觉得自己穷,都觉得自己是民,都觉得政府应该藏富于自己,于是就愤愤不平,高喊要像美国一样藏富于民,否则就要堕入中等收入陷阱了。
但其实以批判的眼光仔细看一下这个故事,简直是槽点满满。美国的贫富差距比中国高,美国和中国前1%的富人分别占有40%和1/3的财富(参见统计学家chenqin写的《如何看待北大报告称中国财富基尼系数 0.73?》: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621313/answer/28434094?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weibo_share&utm_content=share_answer&utm_campaign=share_button//@)。要说藏富于民,美国还真没多少教育别人的资格。这一点暂且不提,更荒唐的是这故事的逻辑。如果你做了第一种选择,矿挖完了就出麻烦了,完全正确。但如果你做了第二种选择,矿挖完了,难道就不出麻烦?照出不误!这是因为在这个故事里,财富最终都来自金矿。你给矿工发多少工资,建多少卖场、房子,生产多少婴儿用品,都只是改变这些来自金矿的财富的流动方式而已,流来流去就是那么多。等到矿挖完了,源头没了,难道你的卖场、房地产市场还能经营下去?请问谁来买?甲卖给乙,乙卖给甲,大家互相转手吗?简直可笑之极!
这个故事真正的启示,首先不是要藏富于民,而是要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能不断获得新的财源,才能让经济体系扩大下去。如果不把蛋糕做大,只抢着分蛋糕,那是没前途的。现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的失业率高达10.2%、12.4%、26.3%、27.9%,根本上就是它们的生产力不足以支撑以前那么高的生活水平。这样的藏富于民,有人愿意学吗?
需要声明一下,我完全支持中国缩小贫富差距,支持穷人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蛋糕份额。近几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缩小,我是很高兴的。这里只是要指出,中国绝不会因为贫富差距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像郎咸平那样的误导,是中国崩溃论的一种装得比较巧妙的宣传。
既然中等收入陷阱陷不住中国,那么将来会怎么样呢?在这里我可以做一个半定量的预测。2014年,中国的人口是13.7亿人,GDP是63.6亿元,人均GDP是4.65万元。根据最近的汇率,1美元约合6.2人民币,人均GDP约为7500美元。我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以美元计的人均GDP会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意味着2015年约为8250美元,2016年约为9100美元,2017年约为1万美元。2017年的人均1万美元将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节点,许多人会忽然发现,这个以前看着高不可攀的数字,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吗?到2021年,很可能是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GDP总量超过美国。这将是一个更重要的心理节点,对不但是中国人、而且是全世界人带来一场思想解放。那时谁还提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崩溃论,只会沦为笑柄。
以上预测的根据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如果懂得一点数学和GDP的定义,就会明白以美元计的GDP增长率 = 实际GDP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汇率变动。我在2008年按照这样的方法,预测了中国以美元计的GDP会在一段时间内每四五年翻一番,跟后来的事实完全符合。对于从2014年开始的预测,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假设实际GDP增长率为7%,通货膨胀率为2%,再假设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每年升值1%,三者相加就是10%。有人可能会问:人民币对美元最近不是在贬值吗?我的回答是:美元不可能长期维持在这种高位,过一段时间会降下去的。即使今年的汇率变动是负值,将来也会补偿回来。说到底,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货币必然有升值的趋势,这决定长期的表现。关于GDP的含义和预测,以后我会写详细的文章科普,敬请期待。
林毅夫最近在2015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发言(http://m.guancha.cn/LinYiFu/2015_03_24_313313),预测“到2020年人均GDP可以达到12610美元。按照现在世界银行的统计指标,代表我们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那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的基本思路和我差不多,结论也差不多。我对2020年人均GDP的预测是13300美元,就相隔6年的预测而言,跟他的12610美元只是毫厘之差而已。但凡是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的研究者,都会得出相近的结论。
欢迎大家记住我和林毅夫的预言,用实践来检验,请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