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快改革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


原标题:宏观经济下滑压力继续增大
  日前,反映2月份我国经济、金融状况的一系列相关数据陆续发布。数据显示,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4%,比1月回升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8%,降幅较1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显示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加重。
值得关注的是,全社会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多项经济指标,无一例外增速全线下滑,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13年新低,社会消费增速创9年新低,工业增加值增速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低,表明宏观经济下滑的压力在继续增大。不过,昨天央行发布的信贷数据显示,2月新增贷款达到1.02万亿元,好于历史同期和预期值。
春节因素影响CPI回升 通缩格局未有根本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涨幅超过1月份0.6个百分点,重新回到“1时代”。环比来看,2月份CPI上涨1.2%,涨幅较1月份回升0.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在解读2CPI数据时表示,2月份CPI环比涨幅较大,一是因为春节期间,现货食品需求增加,价格大幅上涨;二是2月份正值春运高峰,交通、旅游价格上涨明显;三是节日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部分服务业用工紧缺,价格水涨船高。至于CPI同比的回升,余秋梅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2月份环比涨幅较大,另一方面是因为2015年春节和2014年春节错月,2月份的对比基数相对较低。
  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0.9%CPI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环比大幅上涨2.9%,非食品价格上涨0.3%。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和研究员刘学智表示,“核心CPI同比上涨1.6%创近6个月新高,物价水平保持低通胀态势,暂未出现实质性的通缩风险。”
  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李慧勇表示:PPI跌幅仍在加深,通缩仍在自我强化。”他分析到,2PPI同比增长-4.8%,处于2009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环比增长-0.7%,尽管比1月有所收敛,但跌幅仍大于201412月的水平,“工业价格通缩目前仍处于自我强化的阶段。”
  可以看到,目前采掘工业类价格是重灾区,价格跌幅已至-20.1%,而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的价格下跌幅度同样在加深。李慧勇认为,输入性通缩、产能过剩、地产行业调整,基本上是通缩的三大源头。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主要进口商品价格延续下跌趋势,未来工业企业采购价格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企业购进成本的压力,但会继续加重工业领域通缩压力,对经济增长及结构调整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目前通缩压力依旧。尽管2月份CPI通胀率好于预期,同比增速由1月的0.8%回升至1.4%,春节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但事实上,季调后的3个月环比增速仍处于下行通道。与此同时,虽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帮助PPI环比跌幅由1月的1.1%收窄至0.7%,但同比跌幅由此前的4.3%进一步扩大至4.8%,其季调后的环比跌幅也仍然较大。“虽然价格改革步伐有望加快,我们维持2015CPI通胀率降至1.2%PPI跌幅扩大至3.2%的预测。”汪涛表示。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 消费未能起到缓冲作用
2015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447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3.9%。历史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创20011213.7%之后的最低值,即,增速创13年新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9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1840亿元,增长8.1%。而10.7%的消费增速是继200629.4%增速后的新低,也就是创了9年新低。
  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放缓,汪涛认为,通胀下行是原因之一,但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也由去年12月的11.5%放缓至11%,主要是受制于收入增速放缓(过去一年期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了1个百分点左右)、房地产低迷抑制相关消费以及反腐持续深入开展。
  投资、消费双双放缓,导致内需深度调整。相比之下,虽然出口表现稳健(12月同比增速由去年12月的9.7%加快至15.1%),但独木难支、难以抵消内需滑坡。“虽然我们预计在美国经济增速加码、欧元区增长逐步改善的推动下,今年出口有望由去年的6%温和复苏至7.5%,但我们认为强劲反弹至两位数增长的概率较低,因此出口难成"救世主"。”汪涛说。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新发布的2月份工业增加值、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均出现下滑,表明宏观经济下滑的压力在继续增大,虽说这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稳增长举措的“时滞”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王尧基指出,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目前财产和收入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着消费的正常增长,财产和收入多的人不仅边际消费倾向低,而且其不少消费还流向了国外,而背负高房价沉重负担的中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却“囊中羞涩”;从企业角度来看,主要问题是其生产产品很难赚到钱,一方面人工及资金成本很高,另一方面产品销售持续疲软。因此,要遏制目前经济下滑加快的势头,不仅货币和财政政策要继续加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快收入分配、财税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尽快扭转消费者和企业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
新增贷款增长超预期 未来还需放松货币政策
  今年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长超过预期,达到1.02万亿元,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7500亿元。社会融资总额达到1.35万亿元,也超过市场预期。
  “2月份表外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额中比例维持在5.2%的低位,这也反映在影子银行的快速去杠杆化过程中。”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和中国经济师周浩认为,部分表外融资可能被重新分类归入贷款并纳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这也是新增贷款增加的可能原因之一。
  刘利刚和周浩继续分析,2月份M2的增速上升至12.5%,高于1月的10.8%,这主要是由于央行降准和逆回购为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尽管M2增速上升,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在2月份仍相对紧张,这意味着宽松的货币政策迄今效果有限。例如,反映流动性状况的7天回购利率,从20141121日至20153月上旬的平均利率水平为4.22%,比2014822日至1121日的平均水平高出100个基点。“我们认为,中国政府还需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以应对经济增长放缓、通缩风险上升,并帮助企业去杠杆化。中国今年内将再降准100个基点,并降息25个基点。而12月实体经济活动数据持续疲弱,意味着政府在3月份内再次降准的可能性在上升。”
  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认为,通常情况,春节后资金面在现金回流、财政存款投放等措施下呈偏松状态。但2015年,一反往常,经过了央行两次降息、一次降准之后,资金利率运行中枢相对过去仍然偏高,且节后的资金利率不降反升。释放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是央行货币政策的初衷,但实体融资成本仍然高企。是什么影响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利得中国财富管理研究院认为,非市场化融资主体给市场化融资主体带来较强的挤出效应可能是原因。
  “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前景不乐观,导致投资增速不断下滑,而产能过剩和库存高企的制造业和房地产企业难以通过自身经营现金流去杠杆,只能通过借新还旧避免信用违约。在信贷数据高增长背后,也凸显了信贷投放效率下降、杠杆难去的困顿。”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经济数据低于预期、金融数据超预期,银行融资主导地位再次回归,发展直接融资刻不容缓。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表示,当前既需要解决利率过高,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的问题,也需要解决信贷利率过高,让信贷更有效投放实体经济的问题,预计央行会继续以较快节奏放松货币政策,数量、价格政策双调,“五一”前降准、降息都将再次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