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聚在一起讨论两会啥问题


今天中午,几家外媒记者聚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算是“情况交流会”。

 

见面握手落座,开头的第一个话题,是:“今年中国的两会的主题是什么?”大家你瞧瞧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出来,包括我。

 

确实,从1日报道,到2日开始采访,时间已经过去10天,大家还摸不着今年中国两会的脉搏。是“反腐的大会”?好像也没有明确风声要揪出新老虎。是“政治的大会”?没有换届也没有新官,也没有新理论新思想提出。是“经济的大会”?好像也没有发表什么新经济战略和新政策。“热热闹闹,平平淡淡。”大家如是说。

 

最后美国记者用时髦的“常态化”一词来概括他的新发现:今后看中国重大战略与政策,要盯党的全会,两会重在提意见办手续。

 

这话听起来有些生疏,但是回顾过去2年,中国的重大方针战略,确实是由党的全会先发表,轮到两会,只是政府层面的细化和履行法制手续。对于媒体来说,找不到新鲜感。这也是大家采访两会的苦恼,不知道报什么?

 

 

日本媒体的记者对于中国经济的兴趣,比政治来的有劲。提出的问题有好多:“一路一带的经济规模有多大?”“中国地方政府为何突然对自贸区失去兴趣,而说起一路一带来浑身是劲?”“中国政府对于部分外资的撤离到底将采取何种对应措施?”“明年的GDP目标值会不会跌破7%?”

 

韩国记者关注的问题,则是“今年的中日韩三国首脑峰会是否会恢复举行?”、“战后70周年,中韩将如何举办共同的纪念仪式?”“中国到底能否搞定北朝鲜?”

 

这几个问题,每一个都可以做成一篇大文章。可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家都找不到有力的答案,只能瞎想。

 

于是,每一场的部长记者会,都成为外媒记者们捕捉“中国信息”的最佳机会。但是他们今天还一个劲地抱怨“今不如昔”,说除了王毅外长的记者会,其他部长的记者会很少点外媒记者的名,想问的总是问不了。

 

我理解他们的焦急,因为世界每一家主流媒体都紧盯着中国的两会,每天都必须报回相关消息。但是,这些外媒记者不可能去当“包打听”,拉住一名代表问上几句。他们努力在做深度报道,这就需要他们对于重大话题内容的背景理解和远景分析,语言的障碍、两会文件中的口号式词汇,常常令他们难以理解中国政府想表达的真意,甚至出现理解错误。

 

所以,今天的午餐会上,我成了“大会发言人”,拿出政府工作报告,一一帮他们解读关键词。瞧瞧这些外媒记者们关注的两会关键词有哪一些?

 

第一,“实行定向调控,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第二,“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第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四,“以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第五,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第六,“精准脱贫”;第七,“建设书香社会”。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文字已经相当平实,而且两会新闻中心也印发了部分外文翻译稿,但是对于外媒记者来说,要读懂其中包含的一些背景和深层次内涵,确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