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番伟业当学司马懿,千万别中了诸葛亮“心浮气躁”的毒!


转载及版权申明:本文转自管理慕课网  :原帖地址:

http://www.new-mooc.com/newsContent.asp?id=340

 

【前言】笔者冒着极大的“风险”写出这篇文章,因为我深知:天下的铁杆的“诸葛粉”和“亮粉”是何其多呀!如果稍有不慎,可能遭到“诸葛粉”和“亮粉”们的一遍痛骂、甚至“杀人”的可能性都有!笔者无意诋毁诸葛亮“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只是就事论事,发表以下个人的“绌见”而已。要杀要剐,不妨看完后再做定论!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当“神”一样的描写!先抛开历史,单就小说上去阅读,也不难发现:诸葛亮终因“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而不可能赢天下!罗贯中把这样一位失败者视为“壮志未酬”加以渲染、进行讴歌讴德,以至于后人一个个中毒太深,走上诸葛亮一样的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不归路,演出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如今一打开电视,几乎天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赛事充斥荧屏,不是海选名模,便是挑战歌星,五花八门的“秀”,层出不穷的“选”,尤以各种“最美”“最好”为火爆,吸引了千千万万男女青年,乃至少年的眼球。许多人把出人头地的梦想,义无反顾地押在“一夜成名”上。

 

父母渴望子女成龙成凤,子女们巴不得一夜成才,声名远播,这几乎是人同此心,无可厚非。但是愿望总归是愿望,若真正达到某一个目标,没有艰辛的努力,不付出心血与汗水,那只能是水中捞月,画饼充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老祖宗告诫我们: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这么简单的道理,竟然有人糊涂无知,他们不去一砖一瓦地叠筑“事业大厦”,却梦想一夜成名成家成星。


    诸葛亮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想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诸葛亮已经54岁了!此时发出的这句“旷世经典名句”,诸葛亮是否领悟到自己“壮志未酬”的原因了呢?这个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不敢妄加联想!

 

“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注定是不可能赢的!诸葛亮尚且如此,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普通的劳苦大众更是如此!为什么那些讲成功学的人越来越成功,那些学成功学的人越来越不成功?为什么那些举办“一夜成名”节目的人越来越成名,那些参与“一夜成名”节目的选手却没有几个真出名的?为什么那些忽悠你如何“一夜暴富”的人自己赚了个钵满盆溢,那些学“一夜暴富”的人却被劫得一贫如洗变的更加的贫穷

 

重读小说《三国演义》,越来越感觉司马懿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对外与诸葛亮抗衡,对内与庞大的曹氏家族周旋,谋略之高,看问题之远,《三国演义》中找不出第二个能与之媲美的枭雄出来!即便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那也是他听琴声时“心乱则音噪、心静则音纯;心慌则音误,心泰则音清”的处事哲学的真情流露!最终三国归司马也是必然的成功之道!

 

成就一番伟业当学司马懿,千万别中了诸葛亮“心浮气躁”的毒!

试看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大贡献的人,哪个不是自幼苦读,十年寒窗,终生勤勉?没有一个是靠侥幸而获得一辈子成功的。换言之,一个文明强大的民族,歌星名模自然不可或缺,但是毕竟不能只靠这些“软件”打造一个富强的国家。代表一个民族强弱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力水平,是科技和教育水准,是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

 

麻烦的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人才却是创新型的科研人才,是懂市场的企业家,是有人文素养的社会管理者。其稀缺的背后除了整个教育启蒙的失败,更重要的是极度扭曲的宣传和价值导向的严重缺陷。

 

连世界杯无法出线、亚冠小组赛很难出线的国内足球联赛,却浩浩荡荡的称为“中超”!拥有皇马、巴塞两支豪门俱乐部,人家都只称“西甲”!心浮气躁的假大空思维,最终要毁掉中国足球到万复不劫的深渊!

 

所以说:学司马懿,才能成就一番伟业;学诸葛亮,恐怕一样只落得个壮志未酬的结局!最后,让我借用电影《太极张三丰》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作为本文的结束吧——“你心浮气燥利欲熏心,怎么能赢?”

成就一番伟业当学司马懿,千万别中了诸葛亮“心浮气躁”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