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2月4日,央行宣布,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据业内估计,此次降准后将给市场释放6000多亿资金,这对于缓解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无疑是利好。不过,此次降准并不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央行在发布降准消息的同时,也强调了继续采取稳健的、松紧适度的立场。至于将来央行会否继续有新的降准举动,将要看后市的发展需求。那么这次央行突然降准究竟有何难言之隐呢?
首先,国内经济不景气,使得央行不得已下调存款准备金率。PPI指数比GDP指数更能反映经济的实际情况,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PPI由年初的-1%左右到年底的-3.3%,很明确的显示出经济的下行趋势。而统计局公布的12月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8.8%也是他判断经济进入下行通道的重要依据。
此外,2014年12月数据显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多年的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仅为10.5%,(2010年的同一数据为33.2%)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长率同比下降7.6%、销售额同比下降8.3%,失去房地产支撑的中国经济并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说去年11月央行降息,是降低中小企业和三农、重大基建项目的融资成本。那么这次央行降准则是意在给银行业注入更多的流动性,以此减轻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只是上次降息的利好于股市,而这次降准能否真正利好于实体经济,还有待观察。
再者,大量资金流出中国,定向降准解决不了社会流动性问题,现在降准时机已成熟。2014年四季度中国资本项目逆差900多亿元,资本流出导致外汇占款收缩,并且在去年12月出现了1200多亿元的负增长,随着当前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增加,未来几个月外汇占款仍将出现趋势性下降,央行仅靠逆回购、MLF等政策工具补充流动性属于治标之策,此时降准显得尤为必要和及时。
最后,存款准备金率在正常情况下是10%到12%,经济过热时大概是16%-18%,现在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2005到2011年国际收支占到GDP的5%,甚至更多,2014年顺差占GDP只有2%。所以综合来看,再维持较高的准备金率没必要。
笔者认为,央行降准是面对经济风险持续攀升、经济面临失速的无奈之举,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降准只会让僵死的企业多撑些时日,并不能使中国经济好起来。中国经济要想复苏减税和改革才是正确的出路。
那为啥说降准对经济的提振作用微乎其微呢?其一,央行虽然降准,但是在当前不良贷款率风险攀升的情况下,银行业并不敢将贷款放给中小微企业。其二,降准虽然会使人民币汇率贬值,但是只是针对美元,人民币汇率相对于欧元、日元等货币还是较为坚挺,所以降准对于疲弱的出口帮助甚微。其三,实体经济融资难,是因为廉价的信贷资金流向了虚拟经济或低效率的国企央企,而降息解决不了这种信贷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所以对经济提振作用不会很大。
面对于央行降准,很多投资者希望股市再度走出疯牛行情,笔者则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一方面此前中国证监会出手整顿两融业务。这些措施的目标是填补现有监管框架中的漏洞,修筑监管堤坝,为未来的流动性注入铺平道路,股市疯涨失去资金杠杆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去年11月央行降息使股市疯涨千点,早已经把宽松利好预期全给透支光了,现在再涨已不现实。更何况,央行降准也是出于对宏观基本面不利的担忧,在基本面这么恶劣的情况下,股市也不可能再一味的背离下去了。
总之,这轮降准乃是因各项经济数据堪忧,央行迫于无奈之举。不过与大多数世界各国央行的量化宽松一样,打开贷币阀门解决不了国内经济的困境。中国实体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只有靠一系列的信贷资源结构性调整、降税、金融改革来解决,而仅靠单次降准对中小微企业的利好简直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