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会面,让双方的纠缠和博弈结束了,但是,工商总局白皮书发布后留下的“后遗症”却没有消除,甚至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
据媒体报道,2月1日,针对阿里巴巴集团被指涉嫌证券欺诈,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面向全球征集阿里巴巴的投资者共同参与集团诉讼,成为国内首个启动这项工作的律师事务所。虽然这场官司能不能打起来,在哪打,打到怎样的程度,都是未知数,但是,它对阿里的负面影响都不会太小。若真的引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介入,那么,这场官司对阿里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其可能产生的损失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众所周知,近年来,美国证券监管机构一直对中国概念股不太友好,相关的检查、调查十分频繁,甚至出现小题大作的现象。此次由国家工商总局调查淘宝“售假”问题引发的官司,极有可能让阿里陷入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漩涡之中,并引发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对中国概念股的新一轮调查。而如果阿里拿不出强有力的没有涉嫌证券欺诈的依据,那么,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巨额赔偿和罚款,还有可能是中国概念股集体的形象。要知道,阿里给中国概念股产生的正面作用与影响尚没有真正形成,就遭此打击,确实令人心寒。
虽然说国家工商总局对淘宝“售假”问题的调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值得深思的。特别是工商总局把白皮书从网站上撤掉,更给外界产生了很多的遐想。毕竟,国家工商总局也是打假的重要执法机关之一,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企业形象产生重大影响,甚至致命影响。据报道,1月26日阿里巴巴的股票收盘价还有103.99美元,但白皮书发布后的1月30日,收盘价就跌至89.08美元,四天市值蒸发约367.53亿美元。受此影响,马云的首富宝座也让了出去。
能不能当首富,肯定不是马云的目的。但是,阿里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却是他最关心的。面对市值大跌、官司可能接踵而来的现实,会迫使马云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可能出现的官司。如此一来,对阿里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而北京这家律师事务所在这个当口选择向全球征集阿里巴巴的投资者共同参与集团诉讼,到底出于什么目的,现在还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理由非常充足,行为也毫无指责之处。只是对阿里和马云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现在,由于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尚没有介入,也就是说,国内律师事务所单方启动的这项官司,到底能不能打起来,还是一个疑问。令人担心的是,美国证券监管机构的介入。到时候,阿里可能就会非常被动。纵然和解,其付出的代价也将非常巨大。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倒很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那就是去年7月16日工商总局召开行政指导座谈会时,曾经向淘宝提出过“售假”等方面的问题。而那时,也正是阿里赴美上市的关键时刻,无论是阿里还是工商总局,有没有认真研究过网络平台可能存在的“售假”问题,从而在招募书中将相关风险披露呢?如果工商总局白皮书中披露的问题,在阿里招募书中没有风险提示,说明阿里和工商总局都没有引起重视,也都没有好好研究过美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政策和要求。最终,也就只能认罚、认赔。
现在看来,这场官司是非打不可了,阿里能否逃过这场官司,难度会相当大。因为,在这场纠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国投资者、尤其是美国投资者,他们的法律意识要比中国投资者强得多。一旦他们配合启动官司,那阿里面临的压力和损失都将非常大。这也给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拟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很多启示。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如何在监管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利益,帮助企业化解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指导企业依法管理,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而对企业来说,如何适应美国市场的特点、适应美国法律的要求、适应美国投资者的维权意识,也需要认真反思。不然,哪官司到了头上,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同时,企业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如何加强沟通、加强交流,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之,不管阿里能否逃过这场官司,留下的教训都是非常深刻的,对其他企业的启发也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