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形态的反思(上)论码农 论大数据


 
  我从4岁开始学习编程,17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然后毕业以后也一直从事软件相关的工作。我注意到,大家对于程序员,或者是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业有个有趣的昵称,或者俗称,叫做码农。这个称呼很有意思的,按说,如果严格说来,信息产业应该属于服务业,或者至少也是工业(否则为何叫工程师呢?),但是这个职业却被人称为码农。

  大家是否可以说说,自己对于为什么被称为码农,为什么觉得它像农业,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我一开始觉得,可能是在嘲讽这个行业的收入低。但是我自己一直在这个行业里,所以很清楚的是,比起真正是工业的制造业,程序员的收入一直是高的。入行的标准,即使是在我的家乡这个三四线城市,也在月薪2500元以上。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只要比行业平均技能水平高一些,收入的增长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以iOS开发为例,刚刚火起来的那阵子,可以说是一人难求,月薪水平高达9000以上(非京沪广)。所以,我感觉应该不是针对收入来说的这个俗称。至于说苦,你说说制造业苦不苦,还有餐厅的服务员苦不苦,为什么也没有人称他们为农呢。我说说我的理解:其实,之所以这个职业群体被称为码农,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生产方式,更像农业。

  我们反思一下,现在通行的产业形态划分标准的实质。农业:Agriculture,词根是agri,意思是田地,不仅仅是指种植业,而是包括林牧渔等。它的特点有几个:要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就是所谓的靠天吃饭;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它也有几个特点:产量不固定,产品形态不一;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农业的收获主要取决于劳动者个人的经验。

  程序员之所以被称或自称“码农”,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农民比较像,农民依赖种子土壤天气等外界因素,中国的程序员所使用的绝大部分技术工具理念也都来自国外,他们和农民所做的一样,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外界的资源来获得收益,自身的创造有限。另外一个方面的考量是编程这个活其实挺苦,和种地一样。

  农业,传统上认为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只要是涉及这个的,就叫农业。但是现代农业真的还能说是农业吗?其实农业已经变得不太像农业了。现在的农业很普遍地渗入了工业的影子:工业化的育种、播种、灌溉、施肥、除草虫、收获。但反观之,我们认为工业和信息产业,前者是以机械力的应用为标志,后者是以能量的定向分配为标志的。按说,信息产业应该是比较高级的阶段,但是,它却表现出来很多农业的特点。比如说,个人的经验非常重要,比如说,协作起来有诸多的不便之处。比如说,资源的密集程度,比如说,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等等。

  再打个比方,你觉得软件开发的工作更像是文科还是理科?从它的基础学科来看:离散数学、物理学、电气工程学等来看,它是不折不扣的理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又特别特别地像文科,比如对于同一个需求,可能1000个程序员有1000种甚至5000种不同的写法。,对于同一个话题,1000个诗人能写出5000首不同的诗吗?在工业设计的领域,这样的情况就少很多了。

  程序员里有一句话:不要重新发明轮子,事实上,在程序员的工作中轮子是每天都被发明n次的,几乎每一段小程序里,都需要做检索、排序等routine。而Infosys这样的公司,我反而觉得更像产线工人,不像农民。我没有说农民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是说,程序员的工作更像农民一些。以往的产业形态划分,主要的依据是什么?仔细想想,其实是工作对象。工作对象是自然资源:农业;是机械:工业;是信息处理设施:信息产业。这样的划分,科学吗?一定程度上,是科学的,因为这样子我们基本上知道在某项产业里工作的人,是在和什么东西打交道。然而,就像是@思彤 同志不由自主地说出来的那样,人们对于产业形态划分,除了工作对象不同之外,还有一个生产方式的固有印象。比如,没有多少创造性的简单重复劳动,就是农民(农业工作者)。其实还有一些附加在农业工作者身上的印象,就是个人的经验非常重要,缺乏方便的协作,资源的密集程度高(附加价值低),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高等。我们看到,这些印象,基本上就是程序员被称作码农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前面也说了,今天的农民,反而可能并不是这样在生产了。所以呢,我也研究了一些产业形态变迁方面的资料,发现现在这样的产业形态划分的维度太过单一,因而是不够科学的(一定程度、一定意义有科学性合理性,但是不够)。这样不够科学的产业形态划分其实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年轻人感觉农业相关的工作不够先进,所以不太愿意从事相关的工作。再比如,现在靠概念炒作的现象严重,和新产业只要靠一点点,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就去骗经费、投资。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种产业形态都有几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没有成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指导,不清楚规律和方向,工作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英雄阶段,这个阶段,有若干神话、奇迹般的成功案例出现,很多思潮和理论出现,其中大部分是错误的,但是人们视而不见,资本疯狂程度很高。

  第三个阶段,可以称为冷静阶段,神话破灭,大批相关实体破产,但是正确的理论和反思开始出现。少数坚持了正确方向的企业开始做大。

  第四个阶段,可以称为普及阶段,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普罗大众的基本生活,融入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人们都难以想像这样的产品和服务不存在时,之前的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这是我基于对现实的观察,以及对于历史资料的研究得出来的阶段划分。有一定的主观成分,但不完全是臆想。这说明我的研究还是有价值的,和专业机构的研究成果可为印证。但是我想说的是,产业形态的划分,其实也应该参考这个。

  我的主题结论是:产业形态的划分,要结合具体项目所处的阶段。比如现代农场中种植玉米,就是处于农业的普及阶段。比如大数据,就是处于信息产业的英雄阶段。人工智能,还处于信息产业探索阶段。哪个产业形态,不能光看一个项目处于哪个产业,还要看它处于哪个阶段。这个对于研发、投资、商业运作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我说几句题外话,第一,产业形态可能会发生形态变迁;第二,我发现现在中国的企业名称很混乱,这样不好。比如农业产品在作为工业机械时,可能就要讨论它的工业形态定位了。一个企业,明明是做产品销售的,偏要叫什么什么技术有限公司,这样不好。或者也是和今天的主题相关的,应该根据它在产业形态中所处的位置,和企业经营的内容来规定它的名字。比如,处于探索阶段进行基础研究的,可以叫做研发有限公司,或科学有限公司;处于英雄或冷静阶段进行试产或量产的,可以叫开发有限公司或技术有限公司;而如果根本不是做研发的,则只能叫销售有限公司。中心思想还是要在产业形态之外,加一个阶段坐标。对于如何划分阶段,则可以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和研究。目前,软件开发这个领域,我认为还没有到普及阶段。到了普及阶段,应该是小学生也会编程,八十岁的老人也会编程,就跟现在的100以内的四则运算一样,至少完成了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多少掌握一些。

  对于产业形态,我今天进行了一些反思。发现目前对于产业形态的划分实质上主要是根据工作对象来进行的,可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一些不完全科学的印象,即产业形态似乎直接决定了它所处的阶段,这不符合事实,不够科学。每个具体的项目,都处于特定产业形态的特定阶段。我提出,每种产业形态都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即探索、英雄、冷静和普及阶段。认识某个项目所处的阶段,有利于其研发、投资和商业运作的规划,避免了仅按其所处的产业形态来规划而带来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