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必须和金融创新同步推进


时下创新一词已成为最为时髦并总被赋予正面意义的词汇了,但在金融市场上,创新却往往意味着隐含了更多的风险。2007-2008年间发生的源起于美国,最后竟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虽已时隔多年,但遗留的负面影响却至今难消。究其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次级贷款引入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创新元素,最后连评级机构自己都无法理解这些新型业务中隐藏的风险。当带有巨大风险的金融衍生品被大量推销给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后,全世界的资本市场就如同坐在了火药桶上。而雷曼兄弟的破产就最终成了点燃这个火药桶的导火索。如果不是伯南克“坐在直升机上大把洒钱”,随后各大国央行纷纷学样,祭出量化宽松的法宝,整个世界的资本市场真不知会如何运作下去。所以说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是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实不为过,尽管危机的发生还有众多的其他原因。

如果要问金融创新的着眼点,或许离不开证券化和高杠杆率这两个方面。人类历史上最初的金融活动应是从简单的借贷关系起步的,在历经数百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交易手段也不停地更新换代,又不断引入五花八门的创新元素后,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资本市场。伴随资本市场的现代化,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目的,也从最原始的仅为了调换头寸,逐渐过渡到希望通过交易保值增值,最后变成了通过交易追求赢利。而证券化产品和高杠杆的融资交易模式,最能迎合当今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参与者的需求,从而得到了相当充分的发展。

证券是目前最普遍的金融交易品形式。通过或简或繁的包装创新手段,可以将资产、合约、担保、债权债务关系等都转换成证券投入市场交易,如将次级贷款转换成证券。而交易品一旦以证券的面目出现在市场上,往往就只留下市场价格这一主要特征了,其本质内涵无形中都被充分淡化或漠视,证券背后的风险也就变得模糊不清。绝大多数交易者对此也就难以看懂,也懒得去搞懂。因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参与者关注的只是证券价格的变动而已。

金融市场的杠杆式融资交易模式现已成为常态,这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参与者的进入门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参与者有机会可以小的投入博取大的利润,增加赢利的比例。但不可避免的是,在使用杠杆的同时,投资者和市场的风险也被等比例放大了。高杠杆融资交易所含的风险,从表面上看属于可见的范畴,但却会因参与者的集体止损等操作行为触发市场的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并影响其它市场,形成风险的扩散。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各方为寻找危机爆发原因和责任人而进行了大量的反思。除了谴责华尔街存在的欺诈行为外,由于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反思也扩散到了对市场体制的范畴,甚至出现了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之声。然而,不管来自不同角度的反思结果存在着多大的分歧,在一个观点上却几乎是形成了共识的,那就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必须到位。在这方面,全球化的主要理论家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的观点可作代表。针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他将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贸易做了根本性的区分。他认为,货物贸易应当尽可能自由,而资本贸易则需要严格的监管。

即使不对贾格迪什·巴格沃蒂的这一观点做纯学术的研究,单从资本市场参与者的人性特点和市场的影响力角度来分析,就已经不难领悟资本市场与货物贸易市场的那些明显的不同了。

首先是道德风险。在资本市场中,欺诈行为,寻找交易规则的漏洞,利用内幕消息,都是无时不在蠢蠢欲动,此起彼伏的的。有一句话对此说得很形象:在许多经理还没有着手利用新的自由权限时,一些人已经在开始利用规定中的荒谬错误了。因此指望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能自律,确实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其次是市场参与者的总体不理智:大范围的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以当时的发展成绩或挫折轻言未来,系统性地低估或高估风险,都是参与者不理智的表现。

第三个特征就是市场参与者在追求超额利润冲动的驱使下会不惜冒险。这一条可以不用多解释,想想马克思的名言,在300%的利润面前,可以甘冒上绞架的风险,就能理解在资本市场中,引发冒险精神是多么地容易。

第四个特征是参与者的无知:资本市场层出不穷的创新必然使交易产品复杂化,大多数人弄不明白其中的风险是常态。想想次贷危机发生后,连评级机构都搞不清产品的风险在哪里,就可以知道普通参与者在这方面的懵懂和无知程度了。资本市场参与者的无知还表现在受模型的误导,片面地看待和依赖模型导出的结果上。这种情况已被专业人士的犯错证明了好多次。最著名的或许要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他们依靠数学模型获取过巨大的利润,也因相信数学模型的结果搞到濒临破产。

第五个特征是市场风险可以被放大到无限,甚至可以没有底线制约。已经发生了多次的,一个交易员的违规操作让一家银行破产的事例,就是对此做的最好注脚。

资本市场的还有一个特点或可说是近期才有的,那就是市场系统已经全球化。

全球化的大环境在为各种资本交易提供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个局部的资本市场的风险扩散到全球范围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反思为什么唯独这次的次贷危机会如此糟糕时,全球化环境的利弊也同时被进一步认识了。在伯南克就任联储局主席之前,他曾就“全球储蓄过剩和美国的经常贸易赤字”为题做过一次演讲,当时提出的结论是:对此现象负责的是划时代的资金流变向。不管资金流变向是否真应该为所述的现象负责,金融全球化环境给资金流的变向奠定了一个客观基础。则是毫无疑义的。也正是全球化,导致了本次危机发生后出现了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造成了危机发生后的救援代价十分惊人和庞大。

从根本上看,世界资本市场还有一个固有特点,那就是本质上它是一个被隐藏的金字塔型骗局。只是对于整个世界资本市场来说,这个金字塔骗局是以不同于一个独立的庞氏骗局的形式存在和运作的。现在整个世界的资本市场系统,由银行、金融投资人、和对冲基金参与运行,而且,单独从各家公司的视角来看,这个系统是有利可图的,但从整体角度来看,这个系统呈现零和游戏的本质,且越来越表现出金字塔骗局的特性。

资本市场所具备的上述特点,部分动摇了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因此受到主张大政府一派的认同和肯定。然而,无论是相信资本市场的有效还是无效,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以及从即使发生危机也尽量能够做到可控的角度,对资本市场加强监管是绝对必要的,而对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产品严格监管尤其重要。

格林斯潘退休后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没有人可以预言改革的市场会如何发展”,这或许正道出了他感叹金融监管之难的心声。随着“努力工作必将带来物质成就”的理念在金融业得到充分发展的现状下被彻底打破,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结束了一个对金融市场的理性尚抱有希望的时代,但通过虚拟经济炒作发达,依然是当前相当多人的梦想。资本市场参与者众的局面,以及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导致了资本会从受监管领域逃往不受监管的领域。因此,资本市场的监管,必然时时处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窘境之中。而且,监管的任务,不仅要能够控制出现主动犯罪或违规操作时将会产生的风险,还要能够控制因参与者无知而造成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与时俱进,或许是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提出的最恰如其分的标准了。

根据对次贷危机教训的一些总结可知,针对资本市场制定的监管细则必然涉及非常复杂的技术内容,但在监管的核心思想和内容上却是非常简单,那就是要限制银行、对冲基金和大型金融投资机构或投资人的负债。如果细数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引爆的导火索最后往往都可归结到出现偿付能力缺失这一点上。恰是市场参与者的债务链中断,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最终引发了危机。可惜的是,人的本性多健忘,尽管对此原因有足够的认识,但在追求利润的原始本性驱动下,人类却总是会掉入甘冒巨大风险的陷阱而不自知。至于债务率对于一个实体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方面的影响,显然可以不言自明。而对于一个具体的资本市场,通过监管控制整个市场参与者的负债率水平,就易于避免市场的狂热,或对已经产生的狂热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使市场风险的扩散范围和程度得到控制。

有业内人士认为,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没有先例,它是通过现代化的结构性金融产品而蔓延的第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有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我们拥抱金融创新的同时,就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需要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才不至于因金融创新产品的泛滥再次引发新危机。而控制整个市场的负债率则应成为监管工作的第一原则。

 

本文定稿于201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