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的极限 ——《从0到1》书评


超越自我的极限

——《从01》书评

 

全球首家电子支付企业创始人、CEO

 

如日中天的特斯拉汽车早期投资人;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铁哥们儿兼搭档。

 

Facebook最早的投资人,50万美元投资8年后价值11亿美元;全球最大餐饮分享网站Yelp投资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早期投资人;Airbnb的早期投资人,现在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闻名硅谷的“Paypal黑帮”(The paypal mafia)的老大

 

是的,这就是本书的作者彼得蒂尔 Peter Thiel

 

当这个人要开口讲创业的时候,创业者应该好好听一听。

 

当我读了《从01》后,震撼的余味倒不是来自Peter如雷贯耳的名头,而是振聋发聩的见解。

 

这本书里,Peter开诚布公,袒露了他眼中的创业企业哲学,这一如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他没有做更多的故弄玄机,或者藏着掖着。但和一般的土豪不同,Peter的创业心经充满了哲学式的智慧,充满了内省、反思和方法论的机妙,由因其丰富的创业投资经历,并没有变得流于抽象或者干瘪无味。

 

可以说,Peter的胜利,是其方法论的胜利

 

超越自我

Peter无疑是个聪明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聪明人,而成功者却是凤毛麟角,像Peter这样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和连续投资人更是寥若晨星。

 

Peter有一种强大的思考模式,助其实现自我超越——这是建立在反思和形式逻辑基础上的。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绝大多数人,成长模式摆脱不了几种模式:勤奋型、学习型、反省型、贵人提携型

 

勤奋型:勤于行,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探索真知;由勤奋而积累超过他人的经验,从大量的经验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套路

 

学习型:拜师,从朋友、老板、高人处学习成长;或者寻找行业内、行业外的样板企业,揣摩学习;

 

反省型:“吾将日三省吾身”,联想的“复盘”是最典型的反省模式

 

贵人提携:郭靖遇到洪七公,张无忌捡到九阴真经.

 

可以说,国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家的学习成长,都在上述几种类型内。

 

Peter的方法论显然不属于以上几类,他属于“自我超越型”。

 

“自我超越”的方法论在于:跳出目前的逻辑框架,在一个升级的极大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对世界(注意,是世界,而不是问题本身)进行重新梳理、再建,以缜密的形式逻辑重新架构,而获得一个更高维度的俯视视角,并发展出拯救策略;在不断地升级、重组过程中,跳出思维惯性的窠臼,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这种强大的思维模式,我曾在和KK的采访中见识过。

 

Peter的强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而且是一个实践家,由于实践对思想的反哺,使得他的超越具有更大的现实力量和灯塔效应。

 

这样的自我超越精神,可以在比尔盖茨、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谷歌Larry Page、扎克伯格、“硅谷预言帝”凯文凯利(KK)身上发现。

 

国内哪些创业家是“自我超越型”?——窃以为,马云、3Q大战后的马化腾、近两年的雷军;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身上也能发现。

 

垂直进步

Peter把企业发展分为“水平进步”和“垂直进步”,“水平进步”是从1n,而“垂直发展”是从01

 

“进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平或延伸式的进步,是复制已经成功的方法,也就是从1n;第二种是垂直或密集式的进步,这种进步是开发新的事物,也就是从01。如果你从1台打字机生产出100台打字机,这是水平式的进步;如果你从1台打字机做出1台字处理机,那就是垂直式的进步。”

 

这是Peter典型的思考模式。所谓“水平进步”,用我们的话讲,是“量变”;所谓“垂直进步”,则是“质变”。在中文语境中,量变先于质变,所谓量变引起质变;但在Peter的语境中,垂直进步优于水平进步,因为在从1n之前,一定先从01

 

Peter认为科技企业必须致力于从01的垂直进步,而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将已有经验批量复制的水平进步。

 

人类科技史,是因为蒸汽机、电、通讯、电脑这些垂直进步的出现,而得到大幅度提升。我隐隐觉得,美国的创投界倾向于认为,中国企业善于利用巨大的市场规模,通过复制学习西方技术和商业而发展水平进步,他们正在悄悄地发展他们的垂直进步理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谷歌CEO Larry PageTED访谈中提到的额外性理论 (Addionality),亦即“如果我不做,世界上无人可以做好”的理念,都反应了硅谷核心企业新一轮的世界观。

 

金钱幂律

(第七章:跟钱走)

 

投资界的一个常见说法是,“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Peter以他的投资案例反驳了这种说法,他早期投资的Facebook的回报超过了其他所有投资企业回报;第二好的公司Palantir 回报超过除Facebook以外所有企业回报之和。

 

为此他总结了两个法则:

 

一,      只投那些有潜力会带来等同(或超过)其他投资回报的公司。这是一个很怪异的定律,因为它直接砍掉了大部分的可能投资。这也可以推导出法则

二,      因为法则一是如此的严格,就不存在其他法则了。

 

幂律,幂次定律,简单可称为指数定律,一个事物的使用优先度是一个常数次幂的反比关系,大量出现在金融、语言学中单词出现的频次、物理学,可以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被幂律支配的世界。

 

这是幂律的曲线:

 

http://a.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8ab03b31e2fe9925cf0c6e5204a95ee4/cc11728b4710b9127865d50ac1fdfc0393452299.jpg

 

然而,我们不用幂律思考问题,是因为幂律表现在极长的时间跨度之外,而使我们忽略了其存在。因为“看不见”,我们缺少认识。

 

看过这一章,我也在想:通常上,我们习惯于多做不同项目,以便概率帮助我们从不同项目中选出最优;而按照Peter的说法,创业企业更应该集中在幂律顶端回报率最高的项目;或者不断以回报更优的项目淘汰掉回报次优的项目

 

探索机密的快感

(第八章:机密)

依赖常识使我们失去了探索机密的勇气和好奇;面对迎面而来的机密,我们熟视无睹,放任自流。而勇于探索机密的企业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Peter把我们丧失探索机密归咎于人性的四种常见弱点:循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自我满足、厌恶风险、“世界是平的”的误区(因为想到世界上已经有人做过了,就失去尝试的动力)。

 

科技创新者、创业家、企业家们,应以探索机密为己任,而致力于将机密转化为创建更大的奇迹!

 

我在创业中也时常面对这样的纠结,我会在运营和数据分析时发现一些尚未被证明的机密,在这个时间,应该藏着不说?大声宣布?还是众人讨论?如果讨论的话,如果被大家否定掉怎么办?如果继续执行,万一失败或者被拒绝怎么办?但如果妥协方案,综合平衡,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庸的进展方式。

 

Peter的铁哥们儿马斯卡开发特斯拉电动汽车,成功了;开发真空管道高铁,速度接近目前的客机;SpaceX作为民间企业发射火箭,当年试验连续失败,差点倾家荡产把裤衩都输光了,而现在缓过劲儿来宣布未来要殖民火星,目前的全球卫星计划已经被谷歌估值100亿美元并被投资;

 

这帮兄弟们的疯狂劲儿是怎么来的?

 

答案在这儿:以Peter为代表的硅谷精英一直在鼓励一种决绝的方式,在经过逻辑和数学缜密证明的策略,就一定要放手一搏,因为科技企业的使命就是探索机密,改变世界

 

……

对,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不确定的乐观

(第六章:你不是一张彩票)

这又是振聋发聩的一个章节。

 

创业者最大的迷惑是,坚持重要,还是运气重要?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Peter还是坚定地告诉你,对你相信的,并且有缜密推理依据的事情,要不计一切地投入,“信念”是这个世界最为宝贵的东西。

 

不同人、不同国家被分为四种类型:确定的悲观、不确定的悲观、确定的乐观、不确定的乐观。

 

(悲催的是,中国被Peter哥归为“不确定的悲观”,不过想一想,国人的不安全感相比起其他各国来说,确实是比较强的

 

世界曾经被确定的乐观主义者领导,但随着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更倾向于广收薄种,啥都沾点,啥也不精,不论是教育、市场策略、还是政治竞选口号。这源于我们对世界浮皮潦草、不求甚解的态度。

 

如果一个创业者深入思考这个世界的组成、运转,通过严谨缜密的推理,认定规律时,就应该不遗余力促使其发生。

 

一个坚信自己、坚信团队力量的创业者,必须把自己拉回到“确定乐观”这条轨迹上。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任何人是一张撞大运的彩票。

 

TMD真是太励志了。

 

互联网企业的常识性成长路径

有几个常识性的互联网企业成长路径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一,      网络效应

Paypal, Ebay, Airbnb, Uber,国内淘宝、天猫、QQ、微信的兴起都来自于网络效应,这是互联网企业的金律,进入企业应该进入一个链接庞大基数两端市场,由于两端市场之间形成的链接关系而产生了平方倍价值,而使平台的构筑者从中获得巨大的效益。

二,      缝隙市场进入

但是没有现有巨头将这样的市场拱手相让,所以新进入市场者,进入细分市场,而不要寄希望于在一个千亿市场攫取1%市场份额。Facebook最初通过进入哈佛校园,继而在波士顿大学扩散,延美国东海岸、西海岸乃至最终成为风靡全球的社交网络。

三,      市占率,扩张

在一个细分市场占据绝对占有率,形成自己的根据地,继而扩张,进入更大市场。

 

 

掩卷长思,愿与创业路上的朋友们郑重推荐《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