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国家民政局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新中国出现过四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响所致;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单身潮的出现;第三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了20世纪末,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特征是主动选择单身的“单女”明显增多,而且还带动了“单身经济”。(据2015年12月04日 深圳晚报)
许多大龄未婚男女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找不到能托付终身的另一半,抱孙心切的父母不停逼婚甚至亲自上阵海选,叠加成婚恋的焦虑。
前一阵子,光棍危机话题大热,到2020年预计出现3000万光棍,引出浙江财经学院教授谢作诗的“低收入者合娶老婆说”,一时舆论大哗。
回到现实,一方面是男多女少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女子自主选择单身,加剧光棍危机。如离婚妈妈不再走进婚姻围城,大龄女在高不成低不就中守成剩女,也有女子在找不到信任后自愿不嫁。
从笔者接触的亲朋好友婚恋看,呈现出明显的阶层特征。
草根阶层婚姻多选择速战速决,彩礼型婚姻盛行,除非硬件条件实在太差无法婚配被迫单身。在乡村,学历相对较低的孩子到了婚恋年龄,家长就张罗着给他们相亲,甚至带点家长的专制,以媒妁之言替代自由婚恋。甚至当年订亲,年节回家时匆忙办理婚事,然后新人匆匆踏上异地打工之路。然而,在中高端人群中,信奉自由自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将许多人拖入单身,直到成为剩男剩女,才徒叹韶华不再。一些单身女白领坐拥房子车子,却孑然一身,把自己守护成大龄女。单身并不是他们的自主选择,但始终找不到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年纪尚轻时追求自由,年岁渐长后悔误过风景,这是许多大龄单身者走过的心路历程,背后是日趋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那种一见钟情、一见倾心的感动越来越少。
早年爱了不该爱的人,之后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这是一个老套的恋爱死结,催生了单身族的恶性膨胀,毁掉了许多年轻人的性福!
近2亿单身男女及不断增加的单身危机,容易在社会生理失衡后引发社会心理失衡,积郁成破坏性力量,需要引起社会警惕。
2010年,老单身汉郑民生在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杀死8名小学生,曾引发学界反社会人格反思。
对第四次单身潮,中国社会不能等闲视之。毕竟,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太健全的中国,男婚女嫁、生儿育女寄托着相当部分国人的养老希望;在社会信任缺失的中国,亲情扮演着社会安全的最后屏障。
面对日趋严重的信任危机,也许我们需要一场全民参与的社会反思,找回丢失已久的社会信任。
当下年轻人最烦的是唠叨,不过,家里若有个单身孩子,理性的抉择可能还是唠叨,哪怕他(她)听不进去!许多孩子不就是听着唠叨走进婚姻殿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