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缺口真相是通胀


12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建议,从2018年开始,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至2045年同时达到65岁。随后又传出“除了延迟退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或也要延长了”,引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二局人士说法,“最低的缴费年限是15年,从社会保险可持续来看,这是非常不利的,这个问题在业内已经得到共识。”(据20151205 中国经营报)

这些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的话题不断引发争论,拐点出现在2014年养老基金首次出现年度赤字,出现寅吃卯粮的尴尬局面,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18726亿元,支出为19045亿元,收支相抵为负的319亿元,累计结存3.56万亿元。

把时间拉长了看,2004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为3171.5亿元、支出2842.9亿元、年度结余328.6亿元,累计结余1608亿元。

也就是说,10年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增长4.9倍,支出增长5.7倍,结余增长21倍。

从数字看,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费结余爆炸式增长,但有媒体算了一笔账,当前养老金存量3.56万亿十几年后即用光。

光鲜的增长数据背后,潜藏的是通胀的真相。尽管人社部不断给国人打气,宣称养老金无缺口,但延迟退休政策呼之欲出,延长缴费年限紧锣密鼓,种种迹象显示,养老金的纸包不住缺口的火了。

养老金收费标准越来越高,为何缺口越来越大,根源在于货币超发。

1990年,中国M21.53万亿元,到2014年末达到122.8万亿元,24年增长79倍多。如果与2004年的25.32万亿元相比,10年增长3.85倍。以2008年金融危机之年的47.52万亿元计,6年增长了1.58倍。

其实,从2009年的“4万亿救市”开始,中国M2差不多保持了每月新增1万亿元的速率,即每个月的增量与1990年的总量相差不多。

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以房价的为代表的中国价格持续飙涨,养老金发放标准也水涨船高。

2008年国际油价创下147.27美元天价时,笔者所在城市93号汽油价格为6.25元,如今国际油价跌至40美元水平,只有天价时的四分之一强,但广东93号油仍要5.7元,与天价时相差无几。

打开国际商品K线图,骇然发现,2011年前后,国际大宗商品全部转入熊市,白银从2011年最高价49.82美元跌至目前14美元多,跌去7成。黄金从2011年最高点1923.2美元跌至目前不足1100美元,跌去4成多。LME铜从2011年初最高点10189美元跌至目前的4600多美元,跌去一半还多。CBOT小麦从2012年最高点944.75美元跌至目前480多美元,几乎跌去一半。

中国价格与国际价格背道而驰的背后,是通胀背景下的民生透支。

如今在乡下,多数农村老人每月领取70元基础养老金,而部分依靠政策补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同村农民,每月领取1000多元保险金,运气和关系成为他们谈论的焦点。而在笔者所在城市,一个病退处级待遇者的每月退休金是6000多元,这个标准经历了多次跳涨。

包括公务员在内的许多人,自己许多年不曾花钱买养老保险,这些年养老金却不断上涨。与此同时,大量农民工正在弃保,2013年前媒体披露的弃保人数是3800万,占比超过一成。笔者接触的乡亲,弃保返乡后往往不再接续,因为付不起每月六七百元的保费(含统筹部分和个人部分),意味着他们缴纳的社保可能就此打了水漂,达到退休年龄后只能领取每月70元的基础养老金。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在养老泥潭里挣扎时,中国养老金缺口已经需要延迟退休和延长缴费年限来弥补,那么,国家承诺的城乡社保一体化呢?是否就是一张望梅止渴的画饼?

                                                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