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南华早报中文网专栏稿,刊于12月2日
枪击案频繁是无解的美国难题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本文观点不代表署名机构立场)
美国再次发生枪击案。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州一诊所27日遭枪手袭击,警方与该枪手交火并最终将其抓获。枪击案导致3人死亡9人受伤。目前,尚不清楚这名枪手的行凶动机。
这不是最严重的枪击案,也不是最后的枪击案。而且,感恩节前后的枪击案,似乎也发生过多次-- 当然这不可以宿命化,将感恩节和枪击案赋予特定逻辑。但肯定的是,节日前后的枪击案令美国人印象深刻,让舆论场和政客们更加震惊并产生发酵效应。这或是袭击者刻意而为的原因。
凶手的目的达到了。枪击案发生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很恼火,他对美国猖獗枪械暴力事件指责到“真是够了”。这符合奥巴马总统的表述风格,但对他而言,也只能发发牢骚、抒抒怨气而已。枪击案在美国,几乎年年都有发生,驴象两党的总统都遭遇过。
虽然奥巴马不是怕事的总统,历届美国总统不敢啃或者啃不下的硬骨头医疗保险,奥巴马都敢去做,而且取得了一定 成果。这说明,奥巴马总统希望兑现他入主白宫时的承诺,通过改革来成就其历史地位。但是医疗保险和控枪不一样。前者属于民生现实,后者则攸关美国人最基本的价值观--自由权。
美国人拥有持枪的自由。
这是典型的美式文化,既有法治支撑,也已经形成了传统。更要者,也深度渗透进美国的两党政治。从殖民地时代到美国独立战争,乃至到流行文化的西部片中,个人拥枪似乎成为不容置疑的美国生活方式。
因而,历届美国总统,根本就不可能将控枪这样的事情纳入政策选项,更不必说禁枪了。只有到了枪击案发生,引发民众质疑和舆论场参与时,才会有控枪的讨论。但是讨论归讨论,控枪要想上升为法律,并在现实中执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是一旦反对控枪者将控枪视为颠覆美国立国精神中的自由权,支持控枪者就触及到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也有政治正确的底线,谁也不敢轻易越过这道底线。二是反对控枪者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强调枪击案对美国社会治安造成的影响是可控的。因为世界上禁枪的国家很多,但是暴力事件并不比美国少,支持控枪者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驳倒反对控枪者。三是枪击案虽然呈现频繁趋势,但毕竟还是偶然事件。枪击案带给美国人的伤痛是暂时的。 “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旦枪击案过了“保鲜期”,从上至下也就没有人再提控枪这件事了。
因而,虽然奥巴马敢作敢当,但在控枪上也只能是发牢骚罢了。最起码,控枪不是奥巴马的当务之急,一揽子 内政外交的麻烦事还等着奥巴马去处理呢。譬如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能否获得国会批准,还有奥巴马追求的环保经济--奥巴马将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等等。奥巴马在白宫的日子越来越少,他要做的是符合其计划预期并少一些政治博弈成本的大事。控枪,显然不属于这样的“大事”。
当然,如果两党在控枪上能够达成共识,舆论场和民意也积极配合,奥巴马也不排除顺水推舟。但共和党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本党候选人也不会让奥巴马抢了风头。所以,要想在美国控枪,奥巴马这届政府不大可能,后任白宫主人也不可能完成。最起码,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所以,奥巴马总统只能无奈慨叹“真是够了”,然后向死难者家庭表示慰问并志哀。唯此而已。
其实,这也怨不得奥巴马,更怨不得美国的两党政治和舆论多元。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对美国人而言,他们在享受持枪自由的同时,必然面临着枪支泛滥带来的危险。
美国人是继续享有持枪的自由,还是要实施控枪政策,注定是复杂的博弈过程。博弈过程本身,也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典型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一旦发生枪击案,就会变成全球新闻。国际社会观照美国,也是众说纷纭,有为美国自由持枪辩护的,有批评美国枪政的,甚至还有幸灾乐祸的。
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悲剧,世人唯独最关心美国的事情。这本身就彰显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不过,美国是否控枪这样的事情,局外人还真难做到“旁观者清”。毕竟,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者才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