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沉思实录》31


181.【苗实:当下需要交代两件事】第一件事,我与林毅夫的争论。首先,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必须是好的市场和好的政府。而且,好的政府就是民主法治政府。如果没有好的政府,好的市场不可能存在。其次,双轨制是过渡体制,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对象,绝对不是目的。毕竟,市场不好,政府不好,是最不好的体制。最后,中国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政治经济问题,实质上看是思想文化问题。如果没有进一步更彻底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寸步难行。或者患上疲劳症,难以摆脱。第二件事,听人说工作有四层境界。①谋生,人首先要解决吃饭,有份工作来生存,这是工作的基础阶段。②事业,当吃饭不是问题,工作慢慢成为事业,变成精神上的追求和取得成就感。③快乐,工作着是快乐的,感到工作充满乐趣。④忘我,自己与工作完全融为一体,工作已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而言,如果没有政府对思想市场的强力干预,也就是说思想市场不存在严重扭曲。那么,通过自身这么多年的艰苦努力,顺理成章,这四层境界中的每个境界都可以实现。

182.【苗实:这个似懂非懂的世界】做学生的时候,以为这个世界,就像书上写的那么简单,自己好像懂了。可以说,这是一种懂的境界。后来做了学者,以为这个世界,就像现实中那样,很复杂,自己好像不懂。可以说,这又是一种非懂的境界。那么,对于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究竟懂不懂。从中庸之道的角度讲,应该是似懂非懂。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既不是书本上那么简单,也不是现实中那么复杂,而是居于简单和复杂之间。譬如,中国经济也好,社会人生也好,简单看,给人激励和希望,复杂看,给人敬畏和包容。实质上,似懂非懂,两方面兼而有之。再譬如,对于我本人,其一,我自己对自己,有时候,看简单了,懂了,有时候,看复杂了,又不懂了。总体看,处于似懂非懂。其二,别人对我自己,也是一样,懂了的,是因为看简单了,不懂的,是因为看复杂了,综合起来看,还是似懂非懂。其实,对这个世界,似懂非懂,属于正常状态。正因为不懂,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正因为懂,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断有已知,不断有未知,明了,困惑,没有穷尽,而这就是乐趣,似懂非懂带来的无限乐趣。
183.【苗实:功成名就源于加持】功成名就,有大有小,我苗实就属于小有功成名就。当然,作为思想者,能够通过网络把自己多年读书钻研,所形成的思想传播出去,从而有那么一点点功名,我自己已心满意足。毕竟,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人生价值得以体现,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好了。可以说,我之所以功成名就,源于十大加持。第一,父母弟妹对我的加持。第二,思想导师对我的加持。第三,各种书籍对我的加持。第四,师长同学对我的加持。第五,佛陀菩萨对我的加持。第六,众多网友对我的加持。第七,网络网文对我的加持。第八,现实世界对我的加持。第九,人生起落对我的加持。第十,医生亲戚对我的加持。什么叫“加持”,学佛网如是说,“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是自己拿的力量,佛菩萨要加持你,你首先要能够拿到,你没有去拿,再加被,你也持不了。对于这个,藏地祖师们经常说一个比喻,佛菩萨的大悲心跟众生的信心,两个合拢来,就是加持。我们讲四归依的时候,也经常给人家说这个道理。佛菩萨的法身遍虚空尽法界,不断地加与众生。但是,众生要有信心,佛菩萨的力量才能够达到他身上。就是说,佛好比太阳,太阳的光在天上,只要有水,都能够照出太阳的影子来。但是,佛的太阳固然在天上永远存在,就还要看众生的信心有没有了。有信心的人,如同水是清的不动的太,阳的影子就能很清楚地现出来,加持力量就来了,而如果水是混的,或者动荡的,就现不出影子来,或者根本没有水,太阳的影子怎么现呢?再怎么加,你持不了。所以说,加是佛菩萨的力量,持要自己任持,光有加没有持的话,感应也不会有的。有的人信佛之后,几年也没有什么感应,于是就怀疑,若自己三心二意,不诚不专修佛法的话,佛菩萨的加怎么到你身上来呢。在教四归依的时候,经常跟大家说,有一分的信心,就有一分加持,信心有十分,就有十分的加持。《观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持名入观的,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入大水,水不能漂,这是最大的神通。通过观音菩萨的加持,都到你身上来了,你还要追求什么气功呢。但是,若没有信心,持不了,那就没有办法了,即使菩萨再慈悲,对没有信心的众生是度不了的。所以,要求加持呢,不要想着占便宜,认为是佛菩萨一方面的事情,我不要持的,只要佛菩萨加好了,佛菩萨加了之后,你持不了的话,那就白白地加了。我们佛教修行,不是讲迷信,不是单靠人家的,要靠自己的,你自己能持了,佛的力量就加上来,你持不了的话,即使天天加在你身上,一点也没用。就如拿个茶杯倒起放,再大的雨和甘露下来,杯子里边半点也接不到。所以,若要得到佛的加持,自己就要努力,只有自己有信心专诚,加持力决定会有。如果你不努力,没有专诚,没有信心的话,那不要怪佛菩萨,要怪自己,若想单靠佛菩萨慈悲,自己不努力,睡在床上,最好明天睡一觉醒来成,佛了,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呢,懒汉思想,不但成不了佛,恐怕什么都成不了,成佛要三大阿僧祗劫,牺牲头目脑髓,这样慢慢地才会成功的。
184.【苗实:我究竟做对了什么】我读书三十多年,究竟做对了什么呢。第一,选择了读书研究并持之以恒。第二,采经济学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第三,融会贯通物理学国学和经济学。第四,对中国经济的认识有很强的批判性。第五,对社会人生的探讨有学习借鉴之处。第六,遭遇各种挫折而百折不挠。第七,在方方面面压力之下从容应对。第八,在险象丛生的环境中化险为夷。更进一步讲,在上述八点的基础上,我从懵懵懂懂的小孩,到知之不多的学生,到博古通今的学者,到众所周知的名士,到宅心仁厚的贤哲。可以说,这五个人生台阶,就是五座险峻的大山,我攀爬了整整半生,几十年的操劳和心血,可谓尽在其中。上面说了我做对了什么。那么,我又做错了什么。第一,对父母弟妹回报太少太少。第二,说真话还有很大很大保留。第三,对社会种种现象太过宽容。第四,哪怕个人委屈不说人坏话。第五,承担重大社会责任无所求。第六,自己再受罪从不低头求人。
185.【苗实:闲来再读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的自我评价。那么,我苗实也是作者,如何评价自己呢,也是四句,虽是真心话,不敢言高远,似懂不必赞,非懂亦可评。在红楼梦中,还有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我苗实虽曾是一名隐士,但是也算混迹经济学界多年,看到一些,知道一些,勉强再说四句,改革开放解危局,时代转折弄潮儿,泥沙俱下鱼龙杂,真假忠奸站两边。对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网上有如下分析,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186.【苗实:万般理论多半空】这么多年,我前前后后学习了三门学科,即物理学国学和经济学。其中的理论,一大堆来一大堆。其实,仔细琢磨,大凡理论都有其严格的限定条件,解释上也自有各自的范围。世界多么宽广多么复杂,理论多么狭隘多么简单。比较起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更进一步讲,理论,在看到它有点作用的同时,更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在这个意义上,说万般理论多半空,绝非虚言。据有关记载,德山宣鉴和尚,俗姓周,四川剑南人,幼年出家,博览经律,对《金刚经》尤为精通,所以人称周金刚,他向以深明藏律而自负。曾说,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不学,惟我知焉。他听说南方那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很兴盛,心中颇为不平。忿然道,不知有多少出家人,穷尽经律义理,尚未成佛,而南方那些浅陋无知的小子,居然敢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要捣毁他们巢穴,杀尽他们的子孙,以报佛恩。于是,德山宣鉴担着一部《青龙疏钞》,手持锡杖,便从四川出发了,他翻山越岭,涉水渡涧,很快进入湖南北面,又沿着澧水东行,约走了半个月,便来到澧州。这一日,时近黄昏,正当他饥肠辘辘的时候,忽看见路旁有一座茶棚,便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茶棚的主人是位70多岁的婆婆,她一面卖着茶水,一面在铁锅上烙着糍粑饼。德山和尚一见便喜出望外,因为他已有十几年没吃过这种用糯米饭烙成的糍粑饼了,今日可要开开胃口了。婆婆,可以买些点心么,德山凑过去笑嘻嘻问道。和尚,你担的是什么书,那婆婆不答反问。噢,是一部《青龙疏钞》,里面讲的是哪部经,是《金刚经》,你不懂。我有一问,和尚若答得出来,便免费供你点心。如果回答不出么,嘿嘿……。婆婆,你尽管问好了。《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和尚要点的是哪个心,德山宣鉴只觉得脑袋“嗡”地一声,顿时瞠目结舌。竟一个字也回答不出,他二话没说,担起那部《青龙疏钞》羞愧地离开了茶棚。那婆婆追上一步,高声道,喂,和尚,不要气短,你还是到龙潭寺去重新拜师吧。德山和尚红着脸,担着书,饿着肚子,真地向龙潭寺走去。他想,一个卖茶点的婆婆尚且如此厉害,那些禅宗的和尚们自然也不可小觑了。龙潭寺离城还有五里路,当德山赶到寺院时,夜幕已经降临了。他走入法堂,见无人,便高声道,久闻龙潭名声远播,因何今日至此,潭也不见,龙也不现呢。崇信禅师闻声从屏风后走出道,你已经到龙潭了。德山顿时无言应对,多日来的傲慢之气已扫去大半,决定在龙潭寺住下来,崇信禅师谦和道,天色已晚,你先去用斋,然后就到僧房休息吧。当德山退出法堂时,外面伸手不见五指,崇信递过去一只燃着的蜡烛,德山接过,刚要离开,谁料崇信却“扑”地一口将烛光吹灭,四周顿然一片漆黑,德山当即豁然大悟。次日,德山便在法堂上,将千里迢迢担来的《青龙疏钞》全部烧掉,并感慨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入巨壑。德山宣鉴在龙潭寺一住就是三十年,深得崇信旨要,并以机锋险峻而著称于南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