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北京时间12月22日晚,布伦特原油跌至每桶36.17美元,创2004年以来最低价。WTI价格跌至每桶34.4美元,接近2015年低位。自2014年中以来,这两个原油期货价格均下跌超过70%多。虽然之后原油价格有所反弹,但也难改其长期低迷之势
国际油价“跌跌不休”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而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出现调整,国际油价也难逃宿命。另外由于页岩油产量增加,使美国解除实施了40年之久的美国原油出口禁令,而美国原油库存已远超预期。二是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都保持着原油高产。更要命的是,被美国制裁的伊朗也出口石油了。所以,在中短期内石油供大于求的现象无法扭转。三是中国等石油消费大国的需求持续疲软。
就在稍早之前,中国迎来了最近一次成品油调价期,但发改委突然宣布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此举让社会各界为之惊愕。截至目前,今年汽、柴油价格共经历了23轮调价周期,其中12次下调,7次上调,4次“搁浅”。对此,专家预计,在12月29日24时开启的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发改委很可能继续“放油价鸽子”,暂缓调油价。
事实上,发改委暂停调整油价并非没有理由:第一,为治雾霾,必先控油。发改委称,“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第二,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已超60%,出于对国家能源安全考量,通过价格手段控制一下油价确有必要;第三,如果长期维持低油价,会对国内石油系统全产业链都会造成巨大冲击,而维持油价稳定,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平稳运行。
虽然,油价过低会导致以上这么多弊端,但过高的油价也会导致输入性通胀的抬头,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让政府部门来更好调控油价呢?于是我国在2013年3月26日由发改委公布的“国内成品油定价形成机制”。 成品油调价周期为10个工作日(之前是22个工作日),计价标准为10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根据国内原油进口结构变化,调整了挂靠油种,中国进口60%的原油,大部分都是参照布伦特油、迪拜油等。
根据该机制,有两种情况可以不做调整:①当汽、柴油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折合到每升调价金额不足5分钱,为节约社会成本,零售价格暂不做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②当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上涨等特殊情形需要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所以这第②个条件就成了12月15日不调价的合理依据)
应该说,该机制基本实现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间接接轨,让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反应更加敏捷一些。而笔者认为,原油成本是以国际不同油价品种为基准形成的国际油价,基本也反映了国际油价的变化情况。但国际油价只是影响我国国内成品油价的因素之一,其他构成我国成品油的价格主要有原油成本、物流成本、炼化成本和税费。
曾有消息称,多家媒体都曾透露出,人均GDP仅为美国七分之一的中国,而使用的汽油价格大概要比美国贵16%-30%。即便是如此,中石油、中石化等石化企业还是抱怨国内油价太低。那么问题就来了,我国的高油价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首先,我国炼油行业的平均成本及行业的平均利润迄今还模糊不清。但业内人士曾透出,我国的原油生产成本很高,约40美元/桶,是沙特、伊朗等国家的4倍。在炼制环节,不同企业、不同油源、不同品质生产炼制的成品油,成本差异较大,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及行业平均利润难以确定。
同时,在销售环节,不同区域的场地租金、管理费用等差别较大,同样难以确定。因此,实际上政府难以对炼厂成本和销售行业利润空间进行具体测算,导致成品油定价的准确性不足。由于炼油和销售环节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中国成品油比美国贵出许多。
而许多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的国家,原油生产的成本比较透明且易于掌控。比如按照美国能源部近年的统计,汽油平均成本中,55%是原油、22%是炼油环节、19%是税收、4%是批发和营销。原油价格上涨下跌,汽油价格按一定比例上涨下跌,迅速反映到各加油站的定价上。
再者,中国税负在成品油的成本中占比为30%,在世界范围内呈中上水平。资料显示,中国大陆为30.46%,美国11.22%,德国56.92%,日本39.30%,中国台湾26.31%;柴油税费占最终零售价格的比例是:中国大陆26.31% ,美国11.87% ,德国为45.62% ,日本为27.35%,中国台湾为16.96%。可见中国大陆油价中的税负还是要高于美国等国家,也高于中国台湾地区。
从以上数据可窥出,在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中,税费已经占去了约三分之一,这个成本最后都得由消费者买单。从原油开采到加工冶炼,再到终端销售这三个环节都要缴纳几十种税费。
不过,笔者认为,中国的成品油中税负高于大多数国家的原因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征税重点主要在直接税(个调税、遗产税、房产税)上,而我国征税重心在间接税,税费主要包含在商品中。这也就是中国成品油价要比美国贵的原因。
最后,成品油税负水平是与各国的资源禀赋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保护等相适应。美国不仅是进口原油大国,还是车轮上的国家,成品油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比较高,因此长期维持低油价的策略并进行补贴。而欧盟看重清洁环保,鼓励清洁能源发展,所以成品油税负较重。中国的油价中包含了较高的油税,这是受到资源环境和能源消耗制约所致。
就在本月15日的调油价被喊暂停时,发改委就表示,国家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分析认为,油价遭遇了“地板价”将倒逼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而事实上,中央早在今年10月就下发文件称,将加快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
事实上,在放开成品油价格方面,我们可借鉴一下韩国成品油价的改变进程,韩国先后经历过政府定价、与国际市场接轨两个阶段。1994年开始,韩国成品油价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先是建立原油价格联动机制,然后建立成品油价格联动机制,1997年开始了石油价格完全市场化,进入了成品油价放开阶段。
而笔者认为,成品油定价并不是一放了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一方面,从打破原油进口权垄断入手。目前,我国的原油进口权还基本是垄断的,石油进口基本还是被特许的中石油、中石化两家拥有。2015年商务部下发的非国营原油进口贸易配额仅为3760万吨,这与国内每年进口原油动辄几亿吨(2014年为3.1亿吨)相比,仅占一成左右。
另一方面,在充分达到市场竞争、市场监管到位的前提下,将成品油的定价权下放给市场。历史原因,我国原油和成品油市场长期被国企垄断,社会等资金很少有进入,包括进口油企、地方炼油、私企炼油以及终端零售环节,私人油品经营管网并没有有效建立。只有在进口、炼油、终端零售等环节上,充分引入竞争,中国的成品油价格才能逐渐趋向透明,老百姓对成品油价格才会更加满意。
中国隐性通胀率为6.2%(M2扣除GDP),银行基准利率为1.5%,如何抗通胀? 专家推出的是:
1、先注册(注册就送2万元体验金),再投资”理财范“,该司刚融资2.1亿,100元投资起步,给您12%年化稳定收益。
2、购买交易所发行的企业债获得稳健收益,20万元起步,投资期限1年,回报率9.5%。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