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要去除过客心态
李华新
农民工如何成为市民,的确还是需要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而其中就是要克服过客意识,既然你选择了城市化的道路,那么你是打算在城镇生活下去,那么就仅仅只是一个工作,而应该是你生活的全部。这其中的市民化的感觉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度是不一样的。
在有关关于农民工的市民化的讨论中,关于户籍歧视谈论的最多,那些都是属于制度层面的东西,有的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是出台相应的政策,那么一些可以通过制度下得到解决的事情,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但是要真正融入城市,并且真正成为这个城市的主人,成为城市人,成为市民,其实有些并非仅是城市人的目光和城市人看你的感觉,这其中的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就是,你是否把城市作为你的家园,是你的第二故乡。你既然已经无法再次回归家乡,那么这里就是你的家园。你不会只是一个城市的匆匆过客,而是城市的一份子。这样的一种情感,或是一种根结所能生出的就是一种心结的所在。
克服农民工的过客心态,这和一些制度的设计和操作,其实是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具有家园意识的人,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关心和参与家园的建设。由于土地牵制和户籍限制,大多数农民工将自己的未来定位于农村,加上城市中偏见与歧视的客观存在,促使农民工对城市形成过客心态,对城市没有“我们群”和“主人翁”意识,只有陌生人的感觉,认为城市再美丽,建筑再雄伟,环境再干净,那也是城市人的城市,与自己无关。
农民工“主体意识弱影响其在城市中的政治参与和公共行为”,因此,必须克服农民工自身对城市的过客心态,培养农民工的主体意识。只有如此,农民工“不仅会自强自立,而且会关心社会,爱护城市”。
热爱我所居住的城市,因为这里也会成为我的家园,而实际上你已经在这个家园里,你不喜欢这座城市有千般理由,可是你无法不喜欢你所居住的家园。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