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
上周五,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实施重组的消息尘埃落定,这让广大散户们喜上眉梢,认为这次一定会像中国南北车合并消息传出后,相关股票累计涨幅高达800%。结果周一开盘,停牌数月的相关股票:中国远洋,中国集运和中远太平洋在港交所旋即大跌,截止昨(14日)收盘,中国远洋跌幅依然高达27.94%。
面对中远、中海等重组成消息传出,却遭遇惨烈大跌,一些港股分析人士也惊呼“看不懂”。因为毕竟几个巨无霸航运企业重组也并不是啥坏事,却迎来如此大幅下跌,实在难以让人理解。但是,不少内地投资者却显得比较淡定,毕竟他们亲眼见证了“中国神车”变“灵车”的前车之鉴,所以面对各种“中国神X”,投资者就显得更加理性了。
让我们回顾一下南北车合并,自2014年9月底开始,中国北车从5元开始上升,到了1月13日已到达10.50元/股,这还仅是刚开始,以后中国北车一直冲高到4月下旬的42元价格之上。同样,中国南车从去年7月开始起步,从5元涨到了近40元/股。
毫不夸张的讲,正是因为中国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带来的暴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上轮大牛市。当然后面因股灾的发生,合并后的“中国中车”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挫,让投资者亏损惨重,叫苦不迭,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
不过,此次中远、中海重组后总资产逾5300亿元,如此轰轰烈烈的重组案例,按照当初南北车的逻辑,必有一波大涨,而此前错过中国神车的投资者便可抓住这次机会,但没想到中国神运却并未给投资者带来好运和翻身的机会,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首先,行业不景气,神仙也无力。当前全球经济持续走低,航运业一直低迷,运力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相关个股的业绩也是出现了巨亏,试想这样的重组如何得到市场的追棒呢?资料显示,航运业龙头马士基三季度盈利同比降低六成,直接拉低了其全年预期;在台湾,长荣海运、阳明海运和万海航运今年前三季度营收都在下滑。而在中国大陆,中海集运和中国远洋盈利也大幅度下滑,前者前三季度由盈转亏,后者亏损增加了一倍。
再者,方案不给力,重组无新意。早有外媒透出,作为中国第二桩央企整合案件,如今中远、中海现阶段的整合围绕部分上市公司和专业子板块展开,还只能叫做“下属上市公司重组”,尚未达到集团层面。而南北车可是彻底地合二为一,所以两种性质完全不同。
不过,笔者认为,之前南车、北车合并后的疯涨,被视作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象征,而且南车、北车合二为一之后,有助于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竞争力。但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等国企重组,基本是换汤不换药,既去不了过剩运能,而且人还是这班人,亏损照样还会继续下去。同时,在成熟的香港市场,投资方看重的是实质性利好,不可能像内地散户那样,仅凭一纸文件,就能让股价拉好几个涨停板。
最后,停牌已数月,补跌难躲避。在重组方案出台前,中国远洋、中海集运、中远太平洋都有累积涨幅。中国远洋是8月7日在港交所停牌,而到12月14日复版,这段时间恰逢港股不景气,大盘累计跌幅超过17%。在这种情况下,因中国神运而停牌的相关股票当然要有补跌的需求。而反观中国南车、北车合并之时,A股正在走新一轮疯牛行情,股价自然会跟着行情扶摇直上千万里。
“时也,势也、运也”,当初中国南北车合并之时,恰逢A股正走大牛市行情之际,而且中国南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意在通过强强联手走出去,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更何况,南车、北车业绩都不差,当然会受到市场青睐。而中国远洋、中海集运则不同了,不仅身处运能过剩的航运业,而且业绩都是亏损,再加上几家国企重组的方式并无啥特别新意,即使重组后也未必能扭亏为盈,重现生机,所以不受市场追棒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
中国隐性通胀率为6.2%(M2扣除GDP),银行基准利率为1.5%,如何抗通胀? 专家推出的是:
1、先注册(注册就送2万元体验金),再投资”理财范“,该司刚融资2.1亿,100元投资起步,给您12%年化稳定收益。
2、购买交易所发行的企业债获得稳健收益,20万元起步,投资期限1年,回报率9.5%。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