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KK迷的反攻我就再多说几句吧


 

    评价凯文·凯利(KK)最核心的几点是:

    1、有没有客观真实介绍KK人生最重要的三段经历:《全球概览》、WELL和《连线》,有没有避重就轻,掠人之美?KK作为重要参与者而不是灵魂人物的基本史实要尊重,否则对不住那些真正的核心人物。

    2、客观评价KK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硅谷的真实影响,不溢美不后来装饰,明晰KK从来没有成为领军人物的事实。

    3、客观评价《失控》出版20年来并没有在美国产生什么影响,更没有启发和影响产业重大变革。

    4、客观面对无论是思想原创性以及产业与社会影响力方面,KK从来没有跻身美国一流思想家的阵营之中。

    之于大家今天喜欢不喜欢、膜拜不膜拜,那都是仁者见仁的很个人的事情,我们要充分尊重与理解。总之,史实和事实是根本,而观点本身就无法辩论。对于这几天因忍不住在朋友圈写了几段KK热的文字而引发的KK迷们的反攻,我再概括这几句。这种完全开放、透明的争论我喜欢,但已说透该表达的。

    至于一流还是三流,我想无法是社会和同行都有杆基本的称,可以通过产生的影响力来相对客观衡量,不能靠个别人自吹。我个人的评判标准:一流思想家从来是把复杂问题说简单,充分尊重读者的每一个脑细胞!三流的思想界从来是把简单问题说复杂,我对KK本人没有意见,但在《失控》一书的思想上显然属于后者。

    至于有些人就喜欢爱三流也好,爱KK的继续爱去!

 

    看到有些人太不顾事实,依然纠缠不清,那我再多唠叨几句吧,干脆把一些话说得更直白点吧。就最快速看看《失控》中文版封面的推荐语与作者简介,看看这里面的水分有多少,失实有多少?!

    封面推荐语:《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用最科学的方法,一语道破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过去十年公认最其智慧和价值的一本书”——《长尾理论》作者克里斯·安德森。他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连线》杂志的总编克里斯·安德森、《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少数派报告》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参与创办了《连线》杂志、发起第一届黑客大会、创作《失控》……他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是——凯文·凯利。

    作者简介:凯文·凯利(Kevin Kelly),生于1952年,被人们亲昵地称为KK。《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我先简单说里面失实或者有误导事实的地方:

    1、他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今天乔布斯已经不在人世,无从对质。乔布斯的确说过《全球概览》影响了他,但是那肯定不是KK影响了他!影响乔布斯的是布兰德在1968-1972年期间出版的《全球概览》,KK是1983年才加入,开始担任布兰德的助理。KK影响乔布斯从何说起?这个肯定是杜撰的!

    2、《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KK是创始执行主编,不是创始主编。因为《连线》杂志真正的创始人是LouisRossetto和Jane Metcalfe。《连线》杂志真正的总编辑是Louis Rossetto,样刊1991年就完成,KK是1992年才受雇于Louis Rossetto参与编辑工作。简化成为“创始主编”明显误导人。

    3、《全球概览》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KK的确担任过1988年其中一期《全球概览》的编辑,但是KK肯定不是这本创办于1968年杂志的出版人。出版人只可能是布兰德。

    4、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第一届黑客大会是布兰德发起的,说成是担任布兰德助理的KK发起,这个肯定不合适吧?

    5、他是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这个评价给于布兰德、莱茵戈尔德等一大批人都合适,给予KK就不合适了。网络文化浪潮最巅峰是60年代末,KK压根没有参与过。他真要参与也是从1983年参与《全球概览》开始。那都晚了10多年了。有没有观察我们无从确认,但是发言人绝对不是。看到维基百科中关于“编辑”Kevin Kelly (editor)的词条第一段最后的介绍,倒是比较客观“and student of Asian and digital culture.”

    之于其他是不是“最科学”,是不是“公认最智慧”,这个如何衡量呢?我就不多说了,让专业人士评说吧。至于如何影响《黑客帝国》的导演和斯皮尔伯格我没有考证。安德森的原话我也没有考证。但我知道,安德森的确比KK厉害多了,不管作为主编,还是作为思想界,还是业界影响力。

 

附录:失控的凯文·凯利和失控的《失控》

 

    爱知识,爱文化,真是这年代难得的追求,值得高度肯定和赞赏。但是,我的确要说,哥们,你这次真是拜错山神了!美国网络文化思想界的确是高手云集,神人辈出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远远超过技术创新。熟知硅谷或者硅谷的人,真的不会有人会认为凯文·凯利是真正一流的思想家,大多数人可能更认可他只是一个三流位置而已。你可以膜拜凯文·凯利长期追随的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或者布兰德追随的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也可以膜拜霍华德·莱茵戈尔德(Howard Rheingold)和自由软件之父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哪怕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和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即使你觉得《数字化生存》的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过于通俗,但是作为一个学者, 1978年,尼葛洛庞蒂就已经提出了今天炙手可热的媒介融合的概念,并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勾勒出计算机、广播网和传统纸质媒体之间的交汇区域,认为这些相互关联与交融的领域,将代表媒介融合发展的空间与创新的前沿趋势。美国一流的网络文化思想家我可以轻松地列出20、30个,但是,这里面真没有凯文·凯利的位置。好的思想家,是需要漫长岁月来筛出的,装不出来的,也造不出来的。是看他的思想对于学界、业界、社会等层面产生了哪些真正的影响,有多少真正的追随者。现在是网络时代了,你可以问问美国主流学界和业界人士,美国有什么人会是KK的追随者?今天,中国的这支浩浩荡荡的KK追随大军,真是一场太大的误会了!

    两年多了,看着很不正常的凯文·凯利热,一直觉得没有写一下的足够必要性。昨天,看到朋友圈一篇文章,说“凯文·凯利(KK)的智慧和逻辑,堪称现代的老子和达尔文 ”。看着KK越来越走向失控,《失控》也失控似的走向如此无边际的神坛。实在看不下去,忍不住,就信手写几段吧,无意黑他,却必须实话实说,总得实事求是吧。文字不成体系,根据自己肤浅的知识背景,只想让大家了解一个更真实的KK。

    凯文·凯利出生1952年,这是一个尴尬的年龄,刚好处于承前启后的夹缝,吃了大亏。当60年代后期旧金山的反主流文化和网络文化大行其道之时,KK还太年轻,完全是乳臭未干,沉淀和积累有限,在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领导的思想大潮中,他没能赶上趟,然后江湖地位尘埃落定。到了70、80年代的个人电脑革命和9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他只能作为半个后辈追随前辈。在网络文化大革命浪潮的后期中,只能给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拎鞋子的凯文·凯利(KK)。当然60年代末时候,55年出生的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们连当布兰德的跟班都还赶不上。

    在美国网络文化先驱中,KK能够挤进前20也是非常勉强才行。其思想的原创性、深刻性和革命性更是排在几十名开外,《失控》对业界和社会的真正影响力勉强可进入前一百本书之内。其后,他个人更是20年没出真正的新思想。却没有想到在美国早已经边缘化、古董化的今天,在中国却被炒成天价的大仙级人物,一波波席卷人民币,一波波被中国小仙们簇拥着,只能更生动更鲜活地映照出中国网络思想的苍白与肤浅,让KK回到他应有的位置上吧,不捧不贬。捧古董有过一次就够,去关注这个时代更鲜活更富前瞻性的新思想吧。

    我有幸两次和他近距离接触。KK不是个坏老头,慈祥可爱,雪白的大胡子,看起来就很有智慧感!不像别人都很忙,他在美国闲着也是闲着。不远万里走走穴也没有造成公害。当年的书《失挫》也不算太差,虽然砖头一般厚度也没说清楚什么重要事情。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就是失控这两个字,虽也没把失控真正说清楚说透彻。但他后来的几本实在是差强人意。今天我们觉得他20年前的书还挺新鲜,一方面这20年我们看过的好书实在太少。另一方面KK在过去20年实在没什么新提升。一本《失控》就镇住你了,那你再去翻翻35年前满大街的《第三次浪潮》,不得直接从椅子上掉下来。再看看50年前麦克卢汉完成的《理解媒介》,不得直接跪拜在地上了。《失控》的似是而非能震住你,一方面因为实在没有说清楚多少本质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知识底子实在是身子骨不太经得起事。就是《数字化生存》,虽然科普点,但起码给我们说明白的事情,比数倍厚的《失控》多好多倍。这把年纪,就别让KK复读机一样满中国重重复复了。

    KK说的比写的好,大砖头的《失控》,给你的营养与收获可能还不如他的任何一场演讲留下的那点内容。与KK异常简洁、有序、可控的PPT相比,他的《失控》完全是一本写作失控的产物,是肆意彰显冗余与繁琐的能力,与演讲的KK判若两人。当然,多了也没关系,但是多了更说不清楚就不大好了。估计经过商业化洗礼的KK,要对得起不菲的出场费,知道了起码要简单直白些。当然,说得好也受不了他一次次演讲的重重复复,即便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心灵鸡汤。总之,你没有详读《失控》,你很对得起你的时间;你没有买《失控》,你很对得起那棵因此幸免的树。

    从学术角度看,KK的东西就更没有什么原创性和体系性了。失控的思想不就是诞生于60年代的混沌理论,和诞生于70、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的一点边角料,根本不是KK的原创性思想。失控不就是先辈们混沌、失序、不确定性等概念。

    要更具体点,就随便摆一下谱吧。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提出混沌理论(Chaos),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理论的最大的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在气象、航空及航天等领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蝴蝶效应”就是洛伦茨最老百姓的比喻,在形象、生动和诗意方面,不知道比“失控”强多少倍。60年代,美国数学家StephenSmale发现某些物体的行径经过某种规则性变化之后,随后的发展并无一定的轨迹可循,呈现失序的混沌状态,就是KK所谓的失控。而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那都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特性而已。单说自组织理论,这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的一种。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发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混沌理论的大家之一、20世纪60和70年代创立耗散结构理论的普利高津(Pregogine)曾说:“我坚信,我们正处在科学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我们走到了伽利略和牛顿所开辟的道路的尽头,他们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时间可逆的确定性宇宙的图景。我们却看到了确定性的腐朽和物理学定义新表述的诞生。”

    事实上,许多学科领域关于“不确定性”的研究成果已经揭示了微观和宏观世界中不确定性的必然存在。如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测不准原则、数理逻辑中的哥德尔定理、社会选择理论中的阿罗不可能定理以及模糊逻辑等方法的提出,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为“不确定性”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提供了准备条件。复杂性科学是指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埃德加·莫兰莫兰正式提出“复杂性方法”是在他1973年发表的《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一书中。莫兰复杂性思想的核心是他所说的“来自噪声的有序”的原则,这条原理打破了有关有序性和无序性相互对立和排斥的传统观念,指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为用,共同促进系统的组织复杂性的增长口。这正是莫兰在其书中阐发的复杂性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它揭示了动态有序的现象的本质。

    更早还可以追溯到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系统科学。广义的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物元分析、泛系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论、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等一大批学科在内,随便拿一门课都可以砸死人不偿命。系统科学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门综合性科学。20世纪后期兴起的相似论、现代概率论、超熵论、奇异吸引学及混沌理论、紊乱学、模糊逻辑学等,也将进入广义系统科学并成为其重要内容。

    如果还想更学究和更八股一点,还可以穿梭到古人堆里去扒拉扒拉。从科学哲学的角度上说,四大古文明中均有系统论的将现象看做系统加以考察的思想。而在古希伯来的宗教神学、老子的自然人学、古希腊自然哲学三大古文化中,更有充分体现。系统一词,即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级成整体的意思。常用为亚里斯多德所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体现此思想在人类思维中的源远流长。周易和中医有着最丰富和完整和最悠久的系统思维模式,欧洲最早完整提出系统方法的是熟悉中国哲学的莱不尼兹和康德。算了,还是少惊动这些古人吧。何况面对这把年纪的KK,尊老爱幼还是要有的。

    KK的另一个身份是《连线》杂志的创始执行主编。《连线》杂志的确是网络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一座丰碑,堪称“技术领域的滚石杂志”。《连线》杂志真正的创始人是Louis Rossetto和Jane Metcalfe。《连线》杂志的定位与风格是《全球概览》的主编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确立的,凯文·凯利是布兰德的长期助手,协助布兰德出版著名的《全球概览》,协助创办著名的社区WELL。《连线》杂志的样刊完成于1991年,此后开始了艰难的融资筹款过程。与任何一个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一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痛苦,几度难产。1991年,LouisPossetto和Jane Metcalf揣着一份颇具前卫目光的新杂志策划书,四处寻求投资,却四处碰壁。冷遇他们的有Doworak、ZD、IDG等人物及公司(这些后来都成了《连线》猛烈抨击的对象)。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酒吧里,他们与尼葛洛庞帝碰了头。当时Louis正在做ElectricWord杂志。尼葛洛庞帝回到学校后,问同事Misky是否听说过这本杂志。同事说:“当然,我是它的忠实读者。”尼葛洛庞帝有了定心丸。后来,Louis和Jane拿着投资建议书找上门来,尼葛洛庞帝问:“你们需要多少钱?”Jane报了一个数目。尼葛洛庞帝当即拍板。据悉,尼葛洛庞帝投资的数额为7.5万美元,是《连线》杂志拉到的第一笔资金。

    1992年,Louis Rossetto聘用了凯文·凯利,担任《连线》杂志的执行主编。查查百度百科就知道,“执行主编履行主编的职能,但不一定具备主编职称,由单位聘任即可。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副主编,执行主编是指特定的人而从事某项工作。副主编是在任职务,而执行主编是临时指定的”。这段文字虽然比较本土化,但是也说明了执行主编肯定不是杂志的决定性灵魂人物。无论从哪个角度,《连线》杂志的主要贡献者排序,KK都不是真正领军的人物。在早期《连线》杂志撰稿的一大批大拿中,KK的思想与文章更是没有突出的影响。与后来接任的安德森相比,更是相去甚远。早期创始成员全部离去,安德森的几组主笔文章都产生轰动效应,杂志也开创了“安德森时代”。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影响互联网业界与美国社会的思想家层面,KK从来就不是第一梯队的成员。KK在美国的半个世纪中享受的热度还不到今天他在中国这两年的一个零头吧。这肯定是天大的一个误会!

    走下神坛,还原一个真实的凯文·凯利,不神话,也不贬损。KK在网络文化史上最恰如其分的江湖地位,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辑!最佳的编辑,就是最佳二传手,为真正的思想家们造氛围、作嫁衣。作为当年网络文化运动第一旗手的助理,作为《全球概览》、WELL社区和《连线》杂志等重要媒体的核心编辑,KK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中国媒体界的同行们不妨好好请教一下几十年杰出的编辑经验和心得,为中国缺乏原创性思想的媒体好好传道授业。但是,关于他本人的思想,真的不能再继续神化下去,不能在误导无数后来者拜错山神。杰出的思想家,是任何时代都最稀缺的。是最宝贵的财富,要开时代之新声,要领观念之先河,要破产业之格局。这方面,美国思想界,人才辈出,要比创新技术和模式启蒙中国的产业界更值得推崇,但是,我们真的不能轻率地拜错了对象。平时看杂书比较多,我接下来好好理出一个书单,每一本给出深入的书评。就当给自己的一项任务吧!(在完成之前,大家可以看看我10年前出版的《21世纪的书》,介绍了100本书,该书70%是我完成的,基本上可以反映过去50年全球网络文化思想界的整体概貌。当然,最近10年涌现不少好书,需要进行补充和更新,KK的书也可以收录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