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疯狂定增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暂停4个月之后,新股IPO重新开闸。今年7月份出于股市维稳的需要,新股IPO被再一次暂停。新股发行被解读为从市场中“抽血”,然而相对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而言,则明显是“小巫见大巫”。事实上,新股发行“圈钱”猛于虎,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更是来势凶猛。

    统计显示,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来616家上市公司增发股份募集资金总额达到915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的6911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如果考虑到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该纪录或许被推升到新的高度。

    定增存在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多方面的优点,而且,定增还能从市场中圈到巨额的资金,因而更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在每年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中,定增所占比重最高。而纵观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定增可发现,其正呈现出融资规模越来越大的态势。以往50亿元的再融资堪称“巨额”了,如今早已变成了“小儿科”,百亿规模的再融资在市场上比比皆是,这在今年更是如此。

    自2014年以来,定增融资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定增项目达到40个,涉资7702.13亿元。但去年沪深两市仅有成飞集成、广州友谊两家公司发布过超百亿元的定增融资预案,其中成飞集成还以暂停实施收场。今年国投安信、中国电建、中国中铁、平安银行、东方明珠等上市公司的定增规模均达到百亿元以上。而像绿地控股、包钢股份、传化股份等更是超过200亿元。

    相对于时断时停的新股IPO而言,每年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更让市场有不堪承受之重。在上市公司的定增中,有募集资金的,有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由于是定增,市场往往会产生误区,即认为定向增发不直接从二级市场募集资金,因而不会对市场资金面产生影响。显然,此观点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以定增募集资金为例。由于是定向增发,并且增发对象不超过10位投资者,其资金往往不是来源于二级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投资者持有增发股份的最终目标是套现,那么到时候就需要二级市场的资金为之接盘,其“抽血”效应只不过是“被滞后”了而已。定增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也一样,这些股份今后同样存在套现的可能,那么最终还是要由二级市场的资金来接盘,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与上市公司发起人股东减持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并购重组门槛大幅降低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定增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同样不可被忽视。比如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这些违规行为无不损害着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上市公司的疯狂再融资,也更加凸显出A股“圈钱市”的“劣根性”。

    降低并购重组的门槛,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能够肆意地“圈钱”,而门槛的降低,也常常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针对上市公司的疯狂定增行为,笔者以为有必要进行规范。笔者建议,可对上市公司的定增设定净资产收益率的门槛,规定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3%;此外,设置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间隔期,如可规定两年内只能实施一次再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