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季度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表示“十三五”宏观调控应在政策的自主性和结构性等方面有所创新。新时期目标管理已经让位给了预期管理。“实现这种情况,所需要做的是跟市场充分沟通,告诉市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而不再采取含糊其词,让市场猜的方式来操作宏观调控。”未来包括中国在内,可预见的趋势是,宏观调控的透明度将越来越高,预期管理,即和企业、公众的沟通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平台。(10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是个语言天才。他独特的格式语言让媒体、企业和金融大亨头疼。在评价格林斯潘的语言风格时,“模棱两可、隐晦曲折、玄奥难解”是用得最多的词。格林斯潘对自己语言表达不清相当引以为荣。据说,他曾宣称:“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面对这样一个什么都告诉你而又绝对不让你听懂的人,你无法不佩服他的语言天赋。
撇开专业素养不说,单就格式语言风格而言,他就是一优秀的央行掌舵人。因为他给出了预期,但又不会让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预期相同。而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整在于此。如果在货币政策正式发布之前,明确地告诉市场参与者将何时发布政策、发布什么样的政策以及政策力度多大,那么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大大减弱。
市场参与者和央行的目标未必相容。市场参与者是基于个体利益而行动,而央行是引导市场参与者为宏观经济目标而行动。二者有一致的地方,但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政策内容一旦被提前告知,市场参与者首先会基于自身利益调整行为,使之在新的政策环境中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当这种行为的调整与政策意图不一致时,政策效果就会弱化。以降低存款利益为例。如果降低存款利息的政策在正式发布之前告知,银行为了防止存款利息正式降低后存款流失,会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对冲存款利息下调。比如,银行上浮存款利息,冲抵降息政策效果。
由于目标不相容,作为市场管理者的央行和作为市场参与者的个体,不可避免地存在博弈行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央行的管理思路被市场参与者完全参透,那么“对策”必然恰好能冲抵“政策”。
由于博弈关系的存在,央行和市场无法实现充分对称沟通。即使基于公众利益,央行可以提前告知自己的目的,让市场参与者知道,而追逐个体利益的市场参与者则可能对央行隐藏自己的目的和行为。央行对市场参与者目的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央行也必须隐藏自己的行动和目的,不断试探市场参与者,以获取准确信息。
央行可以告诉市场自己的目的,但只能在事后,而非在事前。事前告知,给了市场参与者调整时间,目的未必能实现。事后告知,市场参与者调整行为的过程恰恰是央行目的实现的过程。
预期管理不等于信息透明。步调一致的行动容易形成“合成谬误”。因之,预期管理的要义在于形成不同的预期。市场参与者基于不同的预期调整行为,最终反而会达到央行需要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行让市场猜一下未必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