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国进民退”与垄断
友泰咨询变革研究中心:涂方根
国庆期间看阅兵,你看那个场面是何等壮观啊,气势宏伟,振奋人心啦!那一刻,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新中国这些60年的伟大成果是怎么来的?我们最近31年改革开放的辉煌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大繁荣,产业大发展呢?和我们做企业文化开始的思考一样,我们为什么会成功,今天是从哪里来的?
我想,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市场化、民营积极的发展功不可没,甚至是根本动因,恐怕这点没有多少人会否定。照此逻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化趋势还要增强,民营经济更需要大力发展。
但是,最近的很多经济动态、政策导向里却出现“国进民退”的迹象,甚至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的反应。对此有关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观点和体会,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国进民退”的背景
最近的“国进民退”的背景与金融危机分不开,关于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起因,专家的说法很多种,我个人认为,美国的原因和中国原因是有明显差别的,美国是市场化过度了,缺乏恰当的监管,而中国呢,是计划过度了,国有控制过度了,甚至部分行业垄断过度了,市场化程度还严重不够。
可是结果呢,我们的有些国企、垄断机构却在为自己找借口,还美其名曰,中国的经济之所以受危机影响不大,风景这边独好,就是因为我们垄断的结果,国家控制的结果,感觉还是国家垄断好。并且现在已经局部出现了进一步强化垄断、行业保护壁垒在增加、政策资源进一步向国有垄断行业倾斜的风向,4万亿经济刺激所投资的行业和企业就非常典型,如铁路、公路、机场等“铁公机”行业国有化的趋势有所抬头,而最近许多政策和经济动向,如央企加大地产投资,做“地王”拿地,更是如此。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理论是,当政府投资提高,在宏观经济系统中的IS-LM曲线的相互变化中会产生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应该说,理论是反映经济现象的一种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时,各国政府均采用刺激经济政策的结果会引起私人投资的下降,在中国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规律?现在看与现实的发展是一致的。
二、“国进民退”可能带来的危害
1、中国经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将继续维持。只要这种“国进民退”的趋势被继续强化,让国有经济的比重继续增高,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的愿望就很难实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实现。要真正启动内需,带动民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2、不良的二元经济格局(国有企业强大,民营经济弱小)还会持续强化,资本不能有效投入到最佳资源配置的产业中去,投资盲目和结构性浪费在所难免,还会强化垄断集团的产业群优势,以后即使市场对民间资本放开了,这种由“路径依赖形成的垄断”,民营企业也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3、民营投资和个人投资没有被大量“呼唤出来”,主要还是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太少了,大量民间资本不愿意做产业投资,因为做实业很辛苦很艰难,所以大家都想挣“快钱”,炒作股市、楼市。这样,对国家长远整体的经济结构发展非常不利。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来说,要尽快恢复到以前,谈何容易。
4、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不佳,政府需要极大关注吸纳了70%多就业的中小民营企业,他们现在活得很艰难,步履维艰。现有的诸多政策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最佳选择都是机关公务员,导致了那些考试竞争多么激烈啊,最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莫不如此。大国企业的招考录用,更是如此。
5、投资和就业的风向,会加剧“产业间的贫富悬殊”,进而会导致老百姓财富的悬殊,导致已经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更加严重,对社会稳定性也是不利的;
6、目前,国家的创新体制和创业环境还不是很好,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和创造力的发挥,需要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引导,现在的研发和科技创新资金,向国有体系投入的,远高于民营体系,而投入产出效率却与投入却不相称。一定程度上看,如果“国进民退”过度化、不断加剧失衡,将会影响长远的国家创新力提升。创业企业新增数量趋缓,也与艰难的创业环境有关,这些问题在得不到切实解决或者缓解,敢于创业的人会越来越少。
三、应对建议
毫无疑问,如果“国进民退”趋势进一步加强,各种形式的垄断必然会全面抬头,这与国家多年所倡导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将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看现实的垄断,垄断的形式可以理解为三种:第一是天然型垄断,第二是关系型垄断,第三是政策性垄断。对于关系型垄断,其实质就是反腐败工作,这里我们就不说了。对于天然资源垄断,类似于三大油企,关系到国家命脉,现在也很难完全市场化了,也只能这样了。
而我们需要反对的就只是政策性垄断,那么作为“守夜人”的政府,就是要避免政策性垄断,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能还是政府包办企业的思维。
一)从政府的角度来讲
1、政府要解决制度建设和执行的问题。比如,作为裁判员,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效率,在公共政策制定、政策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而不是去具体解决显失公平的细小事情和实际效率不高的具体问题。太具体的政策政府做不了,做了效率也会不高。
比如说,从新劳动法实施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我国的企业性质类别多、管理水平差异大、地区、行业情况差别很大,而新劳动法对很多细节条款规定非常具体,要真正切实履行,难度非常大,甚至是不现实的。
那有人就说了,法律规定不具体,不可操作,不就等同虚设吗?而事实上,你规定得越具体,越多细节描述,这个法就越不可操作,不能落地。为什么呢?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基础、经济水平、企业实力等现状,决定了每一个都完美执行那么细节的法律法规,还有难度,或者说现在还有难度。就好比企业在做制度时一样,不是越完美的方案越好,太完美的方案是不能落地的,能落地的方案一定要符合企业的背景实际。道理是一样的。
其实,无论让谁来制定这部法律,都会感觉很难。那么怎么办呢?思路只有一个,有些东西不要监管过细,只需把好好宏观制度建设的原则即可。
2、做好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人。创业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放大,政府要在减税、减负、就业、政策性保障等方面起应有的作用。最起码要尽最大的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约束和负担,给他们松绑,从而释放他们的创新力和带动就业的潜力。
3、确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和有关机构与部门需要想方设法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机会和渠道,创业板上市等,如民生银行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政府应当对这些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从企业角度来讲
从企业角度看,谈应对金融危机也好,谈“国进民退”也好,或者原来的“国退民进”也好,我感觉应对都一样。企业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在商言商,就是要把企业的基本功做扎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地提升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效率。大趋势咱们左右不了,咱们就做力所能及的,完善我们企业自身。
许多企业通过不断管理变革,以切实提升服务客户、关注市场的能力为首要任务,靠自己“强身健体”,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来立足市场,而不是紧跟政策风向,从而规避了紧跟政策、不断调整业务战略的风险。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华为,专著于自身战略,提升自己管理水平,这样的话,无论你电信政策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如何变迁,对他始终没有实质性大影响,投资几十个亿研发3G,今天再看,还是很潇洒地生存和发展着,这是全中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也谈“国进民退”与垄断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