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对外开放中防范风险,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既要防止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头在外受制于人,又要开拓创新,寻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并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结合,这是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如下四大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技术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都是高科技,高风险产业,最大的风险可能是技术风险。如果不能认识和把握其核心技术,尤其是技术在外,被国外垄断,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占领制高点,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可能会变成一句空话。 
二是市场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一个很大不同,可能是其产业生命周期有较大不同,产业成长和衰退是突发性的,而不是缓慢的成长过程。如果它率先成长起来,市场占有率会迅速提高,市场机会大于风险;如果它起步晚,又不能后发制人,那么它很可能衰退下去,则市场风险大于机会。 
三是产业风险。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带动系数较大,产业链比较长,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考虑联动开发,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果单兵突进,很容易遭遇两大问题:一是被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企业的扼杀,二是上下游产业价值缩水,难以起到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盲目发展,不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和特征,形成中央和地方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也容易造成过度竞争;二是政策的短期行为,只考虑早出成效,不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期研发和开拓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严重滞后,没有企业去做开拓性研究,都想搭便车,不能开发和形成核心技术,从而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遂宁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这些挑战和风险都面临,而且更加突出,必须制定出切实可靠的对策来应对风险和挑战,才能促进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1、制定好遂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市经信委牵头制定的《遂宁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多次修改,正在进一步完善。规划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链率先发展。初步确实我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加强培育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7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3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8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20亿元,新材料100亿元,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共100亿元。
2、政府、市场、企业形成合力。正确处理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宏观战略问题,也是微观操作问题;既是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市场主体行为,离不开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共同作用。从政府来讲,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人才、技术、标准、融资、法律等支撑体系。从市场来讲,主要是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充分竞争、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决定的发展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企业来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主体,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选择适宜的发展原则和路径:(1)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资源配置作用,积极指导企业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2)坚持突出重点和培育特色相结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一批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并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领域,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培育特色,在部分领域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3)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相结合。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拓展产业领域,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同时,加快培育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和重点品牌、商标,掌握产业的高端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提升产业发展质量。(4)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 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从根本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消化能力。创新技术引进方式,通过技术入股、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引进。 (5)坚持自主发展和招商引资相结合。着眼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本地市场、资源、资金等自有条件,培育特色优势产品,促进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工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招大引强与补缺配套并举,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4、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面对我市在技术、人才、科技、教育方面的相对落后的局面,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上可采取跟踪战略:时刻跟踪掌握技术突破的进展,迅速跟进;合作战略: 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突破战略:在有基础的重点领域争取突破;转化战略:引进购买关键技术,抓好创新成果的转化。必须通过引进人才和“借脑”,弥补我市创新能力的不足。
5、形成良好的机制和体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和场外交易等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创造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努力破解大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
6、努力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的扶持。积极跟踪中央和省上出台的发展规划,围绕国家重点扶持的创新工程和专项规划,大力筛选包装对应的项目,争取我市有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列入规划,获得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围绕省上的“611”计划,我委正牵头制定我市的LED产业链、锂材料产业链、生物制药产业链、印刷电路版产业链等专项规划,明确这些产业链的重点骨干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龙头产品、配套协作企业,力争这些产业链在十二五期间形成超过10亿元的销售收入,希望能挤入全省“100个超10亿重点产品”规划,获得省上甚至国家的重点支持。希望承担牵头草拟专项规划的主管部门、区县、园区抓紧完成。同时,省经信委正在要求各地提供物联网行业的产业基础、发展重点等情况,准备拟定相关的专项规划,请各相关企业和园区大力配合,及时提供相关情况,由我委汇总后上报,争取我市在全省物联网发展规划中能占有一席之地,为今后获得上级支持打下基础。201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