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薛兆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在人人都在高喊创业的时候,王煜全先生的这篇文章,具有特别的警醒和启发作用。历史上,指南针、电力、电话、集装箱、电视等的发明,都带来过一场又一场的革命,但我们都没有听说过“指南针+”、“电力+”、“电话+”、“集装箱+”或“电视+”的说法。为什么?因为这些革命性的技术,一旦普及,那么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那么依仗它所能发挥的优势就不复存在,而要在创新和创业的大潮中胜出,就只能通过对人的根本问题的解决,即在信任、稀缺、贪得无厌、物质愈丰富愿望愈新奇等人类恒古不变的问题上取得进步,才能够脱颖而出。
创新的核心始终是且只是人的问题。我们今天用“积木式创新”来形容这些创新过程,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横向的,是按创新活动所需要素的组合。一项创新产品,比如航天飞机,需要动力设计、外形设计、仪表盘设计、材质的设计、融资模式设计等等。这些元素构成的甚至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个生态,其中每一项都是最好的,但又是非常窄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世界顶尖的产品,这是“积木式创新”的横向层面。
二是纵向的,是创新活动中各个发展阶段的决策权的组合。从概念、到技术、融资、制造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中,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专业知识、并拥有不同份量的裁量权。最早是科学家有较大裁量权,接着是风险投资家有较大的裁量权,再接下来是制造商和销售商。在这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利润规模逐渐变得明朗,不同角色的分配比例也逐渐确定。不是风险投资家老占着位置不走,也不是发明家辞职去当企业家,而是各司其职、和谐交替。这种“积木式创新”的纵向层面,即企业控制权的有效而有序的组合,尤其是它们背后的公司治理模式和法律规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上述两点,归根结底,就是如何设计创新的协调制度的问题,如何将不同人的禀赋,与其应得收益相挂钩的问题。王煜全先生在文章中谈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察,就是“年轻的发明家和资深的企业家”的组合的问题。能否有过硬的核心技术,是目前创业者们的一个难点;能否积累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对年轻的创业者来说就是更不可能通过走捷径来逾越的鸿沟。期望王煜全先生的真知灼见,能为更多创业者所重视。
互联网不再重要
各位想想哪种场合把技术用的最彻底?是战争。把技术用的高明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引进先进技术,另一个是基于现有技术构建相应的战略战术。比如说坦克,坦克是一战的时候英法两个国家造出来的,但是到了二战,德国人把它用到淋漓尽致了。一战的时候坦克被认为是在阵地战时去补漏用的,但是后来德国人发现,坦克最适合的并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进攻,因为可以用一千个坦克形成一个进攻集群,进行集群式突破。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因为我想说的是新技术来了首先你要学会运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最先进技术的战略战术形成突破,用到淋漓尽致!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号召任何一个行业都应该运用互联网技术,包括现在大热的互联网+,去思考怎么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更好的运用好互联网科技,形成新的战略战术,就是利用互联网,相当于利用这个坦克形成新的战略战术。这个没有错,但是如果你以为高科技只是互联网就错了,高科技实际上是很广的范围,互联网是其中之一,互联网很重要,但没有重要到只凭互联网就可以打赢天下。
IT一定不再重要,互联网一定不再重要,今天它的差异就不存在了,因为人人都在网上买。美国从来没有喊过互联网+什么的,但是人家早就用上了。过去有本书,叫做《IT不再重要》,那本书很深刻,它不是说IT真不重要,而是当各个行业都是IT的运用者时,你就不能够利用IT取得竞争优势了,这时最重要的反而不是IT了。高科技技术突破有一定的壁垒性,但是一旦这个技术突破广泛扩散到整个全社会范围了以后,你的战略优势,战略运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壁垒。德国用了坦克集群,打欧洲的时候几乎一骑绝尘,因为大家都还没看懂。为什么打苏联就失效了,因为苏联学会了。所以后来德国正面突破苏联的时候,发现苏联一模一样的战术,你一千辆坦克,我也一千辆坦克,都是正面突破就顶住了。一旦顶住,形成僵持,坦克优势就消失了。
这同样适用于互联网。当全国上下萦绕出一种互联网是万能的氛围时,一定要有人喊出来互联网不再重要。现在是不用互联网的必然死,但用了互联网的不意味着一定活。
90后创业成功率极低
现在全中国都在鼓励创业,各种创业大赛创业典型层出不穷,他们真正给社会带来多少实际价值?少之又少。现在这个“全民创业”和“大炼钢铁”成同义词了,这样的方法能炼出来了优质钢吗?显然不会。
鼓励全民创业是对的,直接鼓励90后创业是错的。为什么专门喊90后?全球的90后都不是创业创新的核心动力。90后创业成功率非常低。我不是在批评个案,个案都没错,但是当你只能拿出这些个案来当成明星推介,就说明整体有问题了,生态失衡了。
为什么?因为中国经济真正的主力是那些60后、70后。因为只有他们是一手地经过了中国N年的市场检验,N年的和外资合作,他们真真切切经历过实战的一帮人,他们才是中国经济的脊梁。但是现在他们被忽略了,反而开始忽悠海归、科技人员、90后创业。这些人懂经营吗?不懂啊。实际上90后并没有做什么事儿,他们借助互联网把名气搞得很大,但是最后你还是要做事,你的名气能够帮你做事儿,但是如果你本身没有事儿可做,名气就没有用了。
不过,另一方面来讲,这种冲击对70年代、60年代的企业家们也是一个开窍的过程。因为这会让他们恐慌,穷则思变,也是他们重新思考的好机会。他们有资格恐慌,还有资格改变,因为他们的经营能力还在、资本还在。
真正看全球互联网冲击掉产业的时候靠什么?靠懂产业规则的人带动。airbnb那几个小伙子人家天天就是有租房需求的人,他懂产业痛点。有二十岁的天才程序员,没有二十岁的产业洞察者。您都没碰过这个产业,您凭什么形成洞察?没有洞察,凭什么形成颠覆?所以即使这个社会当中,有几个凤毛麟角的,完全不懂,跳进一个产业就成功的人,你也只能说这个叫命好。
所以颠覆未来各个产业的人,既不是互联网的人,也不是现有产业的既得利益者,而是懂了现有产业的人,愿意做叛逆者的人,就是颠覆明朝的,既不是清兵,也不是李自成,而是吴三桂。
小米没必要学,而且你也学不会!
雕爷牛腩为什么能一炮而红?时代!愤怒的小鸟这个游戏为什么成功了?它比别的游戏格外好玩吗?不是,而是因为它触屏手机游戏的第一个。
当社交媒体兴起来时,雕爷是站出来喊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而大环境是什么?是国内餐饮市场太差了,我们餐饮业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不够好。这种时候,当你把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提高了,就有无数人来吃。请问海底捞、雕爷爷牛腩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没有,而它喊的“顾客至上”不是所有做企业该做到的吗?
为什么国外不天天喊互联网思维,因为国外的服务意识一直都很好。希尔顿酒店做服务细致到什么地步了?它知道女性顾客会比较害怕走酒店的长廊,所以一定会把距离电梯最近的房间留给女士。
所以你的成功,与其说是你精美的策划,不如说是时代,那个时代稍纵即逝,而新的时代来,你根本掌握不了,又是一帮新人,所以每人成功只能有一次,你跟我讲什么经验?那只能说你命好。所以真正反思深刻的是雷军,雷军承认我是命好,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就这么一点。
第二个也很重要,为什么小米能做出来那么好的手机?是因为手机是中国少见的,全开放的产业链。
我们是全球唯一的,对电子产品能做开放配套的国家。那么就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就是说不光是雷军,任何人都可以去定制你要的手机。区别在于,如果你想要性价比优势,你得去找富士康那样的企业谈。这时候才会有一个门槛就是人家富士康凭什么跟你合作。雷军不一样呀,他是金山的老大,也是中国互联网鼻祖级的人物。
其实罗永浩也能做手机,什么地方他比不过雷军?富士康不理他。所以他后来出事也出在这,不是他的手机比雷军的差多少,因为供应链的问题解决不了。所以雷军靠的是什么不光是命好,也是踩对了点,这就叫地利!他一脚踩到了一个全开放的行业领域。
第二个是什么是天时。小米出来的时候正是微博兴起的时候,这种社交媒体恰如其分地成了小米最好的曝光器。
还有一点人和。雷军是谁?互联网产业的老大!关键是因虽然是元老级人物,但是相比于其他人,雷军并没有觉得自己成功,所以这次创业小米是他孤注一掷去做的事情,他完全把自己清零,当成一个纯粹的创业者,这点也成就了小米。
小米做手机的时候竞争者是谁?是过去那些顽固的老大们,摩托、三星竞争。但是当小米进入新领域呢?你会发现你在和一帮同样怀着和雷军一样情怀、一样精神,想用互联网改造世界的人竞争了。为什么?你小米模式正在被各个行业复制,这些行业都在用更加的客户导向思维,更加极致的体验,去颠覆用户获取市场。面对这一群新锐,你怎么赢?所以小米模式不存在,小米机遇存在,小米是机遇的产物,成不了一个模式,因为你没法成批复制小米,模式必须可复制,不可复制叫什么模式?时代产物怎么复制?你除非把时代重来一遍。
一方面,小米的出现有巨大价值,让中国人看到了任何事情做到极致,空间就非常大。但是另一方面,这个可效仿的空间非常有局限,因为目前很多产业并不是手机行业那么开放,都是封闭的,你效仿了也没有用.
中国的机会在哪儿?
但实际上这个的借鉴是什么?雷军做出小米手机,他到底依靠的是中国的什么优势?那就是中国开放的电子产业链,这部分是全球独一无二的。我们要鼓励创新,建立创新生态核心是你整个社会要创新,需要能够提反对意见,你说东,我可以说西。中国目前是不具备的,所以中国第一步一定不是鼓励自己去做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而是鼓励在全球的创新生态里取得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就是这个位置。
今天谈什么互联网都是胡扯,因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不能富强就没有戏。制造业富强的核心不是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是改造的销售模式。而生产出先进的科技产品那是它的本质。
互联网整个占经济的体量不成比例,但是高科技在整个经济的比例,有很多人说高科技对社会整个经济的贡献超过50%,互联网最多敢说我的影响力能达到20%左右的经济,高科技贡献50%,差远了。
因为道理很简单,你再是互联网,这桌子、这椅子你能把它虚拟化吗?咱俩虚拟化了,这盘子能盛住么?你能虚拟化就饱吗?最大消费在哪?衣食住行。
你发现没有,滴滴打车也好,uber也好,它有瓶颈的,瓶颈在实际运力,实际运力到了,我再用uber去协调也没有用,它是优化,优化不是本质,优化是上面的点,我的效率80%,调到100%,如果没这80%,你怎么优化?
所以靠什么?硬东西,真家伙。所以这个是核心,那个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科技做基础,所有的模式都会灰飞烟灭。所以中国真正的核心命脉,是要抓住世界科技创新这一轮浪潮。而这一轮我们有资格抓。
你去琢磨,全球的创新生态里面,我能不能控制一两个环节,我的结论是能。当然我最终的目的,中国要建立创新生态,但是我一步到位那是不可能的,那曲线救国好不好?
任何创新产业,只要它有产品出来,你就必须要量产,你要量产就必须找中国,因为在今天这个时代,不能锁定全球市场,都可能会被翻盘,会输。锁定全球市场,真正最后敢向全世界宣告我创新打赢了,必须靠和中国合作,这是中国的巨大贡献,过去三十年邓小平了不起,因为世界先进科技是世界五百强,所以我们和世界五百强结合,我们学会了制造。让中国成为全球的产业链中的一环。真正全球经济的控制者是能够扼住产业链瓶颈咽喉的那个人。为什么日本经济那么强大?因为日本的很多产业,是能够扼住自己产业链的咽喉。比如说日本哪天内存不发货了,全球计算机麻烦,你别以为美国人英特尔厉害,大量的内存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包括我们中国经济有今天的成果,不就是曲线救国的成果吗?如果说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镇压就喊我要和国外科技追平,有可能有今天吗?
因为国外的创新一般都是小公司主导,小企业需要钱,小企业需要支持,需要中国市场,需要中国的制造能力,很欢迎我们。开放创新,其实给了中国机会,反过来讲也只是中国人的机会。因为你只是一个市场,你还是要有制造能力,而中国是全球唯一的能够提供开放制造能力的,能够跟美国对接的这么一个平台。这是中国的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