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案例研究》
友泰咨询变革研究中心 韩雪 袁梵渟
一、变革环境
1、战国的时代背景
(1)政治环境
从春秋贵族政治的封建时代到战国君主专制政治的封建时代演变,权力逐渐高度集中在国君一人手中,世卿巨室被打击、被消灭。
(2)经济环境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商人阶级逐渐被肯定,并且进行政治交易。
(3)社会环境
从春秋时期古典、崇尚精神的文化向战国庸俗、臣服于物质的文化转型,商业文化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国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吴国的吴起变法等。
2、秦国的特殊背景
(1)特殊的地理位置
秦人生活在远离中原文明的西陲边境,过着半游牧半封建的生活,社会以及经济的演进都比华夏文明要缓慢的多。当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农业社会时,秦人还离不开畜牧生活;当中原地区已经进入高度发展的农业时代时,秦人才开始接受农业的洗礼。无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文化礼俗的演化,都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距。
(2)特殊的文化特征
由于长期与西戎作战,秦人的性格非常务实,民风比较彪悍。秦国的君主同样比较务实,在先秦时期秦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实行嫡长继承制度的诸侯国,秦国君主选择比较干练的人继承君位。
秦国远离中原的地理位置和连年征战的发展历史,造就了秦人积极向上、务实尚能的政治文化特征,同样也铸就了秦人现实功利的价值取向。在面对着重视德治和王道的儒家思想,讲求兼爱、非功、尚贤的墨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时,秦孝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主张变革、依法治国的商鞅。这种政治智慧体现了秦人独特的政治文化特征,讲求务实功利的秦人更适合商鞅的变法。
商鞅变法是要打破原来的制度结构,重新建立新的制度框架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整合社会秩序和加强君主统治。因此,原本分封制和宗法制就不健全的秦国尤为适合商鞅的变法。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抟力、农战、法治和(郡)县制的实施,这些措施在积极向上的秦人面前越发现的具有操作性;秦国地广人稀的现实国情有利于“农战”政策的实施;具有“自觉理性”的秦人对法治来说“易于植根”。
由于秦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相对落后,再加上秦国民风“厚重、恳实、倔犟而执着……则坚韧而简朴、务实……则劫于私斗而勇于公战,善于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等,导致了秦国国君求贤若渴的心态,秦国历来有“任人为能”的客卿制度。从穆公时代起,秦国已经从诸侯各国贤纳政治人才,而且做到用人不疑、人尽其才。
商鞅变法的成功与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开的,商鞅入秦后先以“王道”、“帝道”说之,但秦孝公一点兴趣都没有。最后,商鞅以“霸道”说之,秦孝公立即来了兴趣,“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遂让商鞅主持变法。秦孝公在商鞅执政变法近二十年里,对商鞅几乎“言听计从”,这一开明有为的政治风格给商鞅变法带来了机会。
二、变革主体
变革团队类似于“1+1”模式:
1、商鞅(变革人物):(约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卫国国君的后代,本名卫鞅。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故又名公孙鞅。秦孝公封之于商、放之地,号为商君,乃世称商鞅。
性格特点:果敢、诚信、务实,严酷、狠辣、刻薄寡恩(司马迁),独断专行(苏轼)
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说服力强,对社会及时局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权衡力,适应力强,专断独裁
知识与技能:法家代表人物,精通刑名之学,习杂家之言,好李悝之教,兼兵家之术。
2、秦孝公(核心领导):(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嬴姓,赵氏,名渠梁,秦献公之子,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其毕生追求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施变法,使秦国加快了崛起的脚步。
性格特点:沉雄勇略、知人善任、雄心勃勃、急功近利
变革起止时间: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了新法,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继位;商鞅被处死。
三、变革客体
第一次变法主要内容及针对群体:
序号
内容
具体措施
针对群体
1
实行“连坐法
将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十”为编制,登记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加重刑罚,建立法网。
全国民众
2
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
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奴隶主旧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
奴隶主、旧贵族、军人
3
重农抑商
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摇役。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农民、商人
4
制定严厉的法令
法令制定的原则是“轻罪重刑”。
全国民众
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及针对群体:
序号
内容
具体措施
针对群体
1
废“井田”、开“阡陌”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统一按照田地亩数来征收租税
全国民众
2
建立县制
废除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把秦国划分为31个县,
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
旧贵族
3
统一度量衡制度
颁布了标准的度量衡 器,统一了国内的度量衡
全国民众
四、变革内容
商鞅变法涉及内容很多,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
变革前:世卿世禄制,宗法血缘关系和爵位紧紧结合,而且世代相传罔替。
变革方案: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又制定了“奖励军功,严惩私斗”的办法。
难点与问题:奴隶主旧贵族抵制。
(2)实行县制
变革前:分封制
变革方案: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度。
难点与问题: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旧势力抵制。
(3)实行什伍制度
变革前: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
变革方案: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难点与问题:过于严厉和苛重。
(4)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变革前:儒家思想
变革方案:“燔诗书而明法令”的高压政策,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
难点与问题: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2.经济方面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
变革前:井田制
变革方案:《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难点与问题:耕地是改革最根本的问题,旧势力抵制。
(2)重农抑商政策
变革前:家庭制度是靠血统、宗教凝聚的。
变革方案: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打击工商业。
难点与问题:工商业一蹶不振。抑制商业则抑制了开拓与冒险的精神,使国家进一步趋向固步自封、目光短浅。
(3)统一度量衡
变革前:各国之间甚至同一国家内的度量衡都有差异,相当紊乱。
变革方案: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
难点与问题:度量衡的准确性、地方割据势力抵制。
3.社会方面
变革前:大家族制。
变革方案: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难点与问题:宗族集团主的抵制。
五、变革程序
商鞅的变法改革属于全社会的改革,将触及全社会的利益再调整,因此必须取得全社会的认同。为此商鞅采取的改革程序包括:
1、观念导入
分别对领导层和平民进行“洗脑”:
(1)御前辩论:消除疑虑,取信于领导层
在即将出台第一批改革令前夕,人为地安排了一场关于变法的大论战,商鞅以被历史事实所验证的改革理论,驳斥了甘龙、杜挚等人对改革的非难,使“法古”理论失去了立足之地,也使秦孝公消除了“恐天下议我”的顾虑。这场大论战为变法制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为变法令的即将出台开辟了道路。
(2)徙木赏金:取信于民
在扫荡“法古”论之后,商鞅又刻意安排了徙木赏金一环,在百姓中树立了新法既出,必定执行的权威。
2、变革定位
定位为“霸道”,强国之术,使国家富强。
3、方案制定
商鞅变法,注重运筹,打的是一场有准备的改革攻坚战。从秦孝公下定变法决心到第一次大规模公布变法令,商鞅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起草新令,为即将展开的变法精心设计,周密部署。
4、方案实施
对秦国改革的内容、重点,商鞅早已成竹在胸。这就是首先抓住经济改革这个牛鼻子,采取了诸如废井田、开阡亩;承任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鼓励垦荒,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得力措施,从根本上抽掉了奴隶制的根基。在军事方面,按军功授爵,禁止私斗,以增强战斗力。其次,在根本改变经济基础的同时,狠抓政治体制改革,推出了诸如废除世卿世禄旧制,建立县制,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使经济、政治改革有机结合,配套进行,以收相得益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进行社会风俗改革,“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样,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经济、军事到政治、社会习俗,一系列改革有层次地相继展开,从而使改革协调推动,卓有成效。
在变法的步骤上,商鞅不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分阶段实施。商鞅变法,先后两次掀起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孝公六年,变法措施有整顿户籍,实行什伍连坐之制;奖励军功与耕织;废止世卿之制。第二次高潮是在孝公十二年,推出的变法令有:移风易俗;推广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在上述两次集中公布变法令外,一些具体的变法措施几乎年年公布,前后相续。这样的变法步骤,张弛交替,节奏感强,而又连绵不断,有利于反复强化人们的变革意识,彻底冲破旧制度、旧观念的罗网束缚,既声势浩大,又踏踏实实。
变革定位
核心方案
实施方案
配套方案
局部试行
方案调整
观念导入
全面实施
图 UTC变革程序模型
对照UTC变革程序模型,如上图所示,可以看到,商鞅变法的变革程序基本涵盖了上述八个步骤。
六、变革技术
1、思想层面
(1)运用了系统思想
商鞍变法实际上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的全面改革每一具体改革都有其它改革与之相适应, 每一新制度的建立都有保护它的其它制度与之相伴。比如, 剥夺奴隶主对土地的占有权的经济改革与剥夺他们的政治管理权前后相接。
(2)运用了目标管理的思想
商鞅变法各项内容始终不离开富国强兵这个大目标。富强是君王追求的目标, 商鞅变法之所以对君王有吸引力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秦由弱变强, 秦孝公之所以重用商鞅就是因为他“治、富、强、王”的基本主张正合孝公强秦的愿望。对百官众吏老百姓来说, 富强也是比较直观的改革成效的标志。因此, 如果改革使国家有较明显的走向富强的趋向, 就会使君王满意、臣民拥护, 即便是那些对改革有异辞的人也不好开其口。
(3)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他坚决反对以古为法, 拘守前制, 主张“恃其数”,“适于时”,“因世而为之治, 度俗而为之法”。即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方法, 以适合不同的时代需要。
(4)运用了“唯才”的思想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改为以军功封爵的制度,可以一举多得:一是会强盛自己国家的军事实力;二是在厚利的驱动下人们自然会努力奋战;三是为平民提供了飞黄腾达的机会,借此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可以这样说,这一科学的变法思想,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实现紧紧捆绑在一起。
2、方法手段层面
(1)运用了宣传沟通技术
通过御前大辩论向社会各阶层发出强烈的讯息,告诉他么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即将到来。
(2)建立了赏罚制度
厚赏使人出力卖命,愿意按新法办事;重罚让人知所避让,不敢触犯新法。以赏为饵,驱民以利;以罚为禁,逼民守法。一赏一罚,交替使用,赏者,诱之以利;罚者,戒之以刑,两者统一于新法之中。商鞅变法所以能取得很大成功,与商鞅善于运用赏罚杠杆引导人们遵守新法,从而保证新法的深入贯彻,有很大关系。
(3)抓典型打击反对派
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破坏变法。商鞅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
七、变革力度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划时代的转变。他是第一位在一个国家把奴隶制更化为封建制,变封建割据为国家统一的关键人物,不愧是历史上第一位改革家。
商鞅变法的力度非常大,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手段上厚赏重罚,最终使秦国从变法前“中国诸侯以夷翟遇之”,到变法后秦国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都有了十足的增强。
商鞅的变法改制, 不仅为当时秦国的富强作出贡献, “ 秦行商君法而富强”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 建立统一的封建地主皇朝—秦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变革效果
正面的评价:
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2、商鞅变法直接奠定了法家思想在秦国的主导地位,促成了后来商君学派的确立,为法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3、商鞅变法的成功,奠定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政体形式,影响了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
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目标正确。
4、商鞅以广采博收的兼容性,既借鉴各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又一切从秦国的实际出发,在改革决策时,实事求是,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对变法的内容、步骤、方式等等,做到了然于胸,谋定而后动,从而使改革沿着积极而稳妥的轨道运行,保证了变法的成功。
5、商鞅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自利”性,充分发挥赏罚机制的功能,以确保新法的切实贯彻。
负面的评价:
1、重刑寡恩。这也是商鞅之法受到后世批评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商鞅的严刑峻法既给国家带来了混乱,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2、愚民政策。不仅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造成了社会精神生活匮乏,精神生活萎缩,因而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难于为人们长期认同,同时也不符合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趋势。
3、穷兵黩武。这种思想的提出显然是非常态之下的一种选择,只在战国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特殊背景下才能实行。
4、扼杀工商业。这种重农抑商的变法举措被商鞅死后的历代秦国国君所继承,在此基础上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的这种政策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造成贫富不均的局面。
原因:
1、商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家,受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变法从本质上说不过是用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去取代旧的剥削制度。
2、商鞅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商鞅变法除了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外,似乎再也找不到什么依靠力量。迷信刑罚,用法过峻,刻薄少恩,鄙弃仁义,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友泰(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UTC)
E-mail:[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cnutc.com
商鞅变法案例研究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