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航天产业包括火箭、卫星、空间飞行器、空间站等航天产品的研发制造及其延伸应用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我国将“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航天产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火箭、卫星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就。从“十五”开始,我国自制航天器的发射数量明显提高,2010年长征运载火箭按计划完成15次发射,将20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我国航天年高密度发射的新纪录,相比俄罗斯(含国际发射公司)31次和美国15次的年发射次数,我国的发射数量已经接近航天强国的水平。
“十二五”及以后期间,我国将逐步研制和发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水色卫星和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和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初步建成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研制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完善中国北斗导航试验系统,研制新型导航定位卫星,卫星制造数量将逐步增加。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在轨卫星数量仍然较低,除了已有的卫星制造和发射计划外,由于卫星寿命较短,替代现有在轨卫星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随着卫星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在环境观测、资源勘探、科学探测、通信、导航等方面不断增长的卫星应用需求,促进了对卫星数量需求的提升,未来我国卫星的年发射数量将逐步增长。
2)重大专项
我国确定的月球探测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人航天重大专项将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密集实施阶段。2011年9月29日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并与神舟八号飞船两次成功对接,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关键一步,向世界展示了奋起直追的“中国速度”。
空间站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航天国力。“天宫一号”建成后,可以用来进行科学实验、生产、太空观测、侦察、在太空中储备物质等多种用途。“天宫一号”的建立可以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将有效带动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