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钓鱼岛争端是否有第三条路?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7日发表美国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罗伯特·曼宁题为《中日东海困局: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的文章,作者提出了一项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六点计划。按照这项计划,中日双方将承认对方的领土要求;日本将保留合法的行政管理权,但将管理工作交给一个中日联合监督委员会;对无人居住岛礁的安全巡逻和巡视将联合进行。

 

在中日两国就钓鱼岛争端骑虎难下的时候,终于有人为中日解决钓鱼岛争端指明了一条出路。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曼宁的主张与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苏浩不久前发表的《回到谈判桌是日本的最优选择》一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他表示,中国目前阶段性的目标是要将钓鱼岛海域变成中日共同交叉、重叠管理的局面,改变以往钓鱼岛由日方单方实际控制情况,并要让日本接受钓鱼岛是有争议的现实。

 

综合来看,国内外专家的主张或观点,或许是解决钓鱼岛争端的第三条路。特别是由双方政府设置“中日联合监督委员会”的建议。由两国政府共同授予“联监会”这样的超国家权威的委员会,既可以通过全面收集、系统整理、共同研究中日双方要求钓鱼岛主权的历史文献来寻求事实确凿、公平合理的结论,从而打破各自主张、互相对抗的僵局。

 

目前该岛的治权在日本人手里,中国没有采取措施夺取、占领该岛。但是,中国拥有对该岛的主权,任何未经中国同意而显示对该岛拥有主权或治权的言行,都是对中国利益的侵犯。这条双方存有谅解的红线,是一条和平线,越过了它,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冲突甚至战争。

 

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已注定了钓鱼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也不可能回到原点。在当前状况下,充分运用现有对话渠道,全力避免战争的爆发,在主权各自表述的同时将争端就地搁置下去,待局势稳定或降温后再寻求改善关系的突破点,可能是中日双方最无奈但也是最现实的选择。

 

显然,中日双方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不进行接触,不进行谈判,将成为改善双边关系的极大障碍。因此双方需要各退一步,在寻找战略共项和共识上下功夫。

 

基于此,中日两国政府112日在磋商中就力争启动发生紧急情况时相互联络的“海上联络机制”达成共识。如果顺利的话,这一紧急联络机制将在4月启用。该联络机制旨在避免钓鱼岛局势等发生不测事态。此前把“海上”设想为海空域的事态,但为明确具体磋商的对象,今后将使用“海空联络机制”这一名称。

 

比较乐观的说法是,中国和日本很快就会翻过一页,建立更加具有建设性的关系,而两国之间缓慢解冻的紧张局势是亚洲未来几个月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进展,这也是中日妥协的一系列表现。日本知道同中国这个极其重要贸易伙伴和好的条件,中国也知道对日关系的改善以及在领土问题上的妥协将缓和与其他亚洲邻国的领土争端。

 

20128月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已有两年半时间。盘算这期间的得失,中日应算“双输”,但这样的评价似乎又过于简单。日本没有实现它固化对钓鱼岛非法控制的目的。它当初低估了中国保卫钓鱼岛的决心,错估了中国的反应,因而在之后的事态发展中措手不及。

 

究竟有没有解决钓鱼岛争端的第三条路,专家的主张是否有实施的可能性,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时间在中国这一边”。

 

为反制日本的“购岛”行动,两年多来,中国海监船大规模挺进钓鱼岛海域,并反复进入钓鱼岛12海里。虽然日本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双方基本没有发生冲突。如果再进一步,双方约定均不进入12海里范围从事宣示和维护主权的行为,更有助于局势的降温。

 

事实上,只要保证双方军事力量不介入,不抓人,不撞船,不登岛,形成长期的温和对峙,就有可能避免局势失控,对中日关系的破坏就不会继续增大。日本有强烈的动机趁力量对比还不那么悬殊的时候,中国应推动局面朝于己有利的一方发展,即使不能改变现状,也应通过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增强在未来谈判中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