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用于不同的领域结果是不同的


 经本人多年研究,财政资金投资方向不同,它的乘数效应也不同,那么投资在什么方向乘数最小呢,就是投资不要经过企业,一方面减少企业投资乘数,另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分散度,投资在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还有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增加上(即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投入到公益服务方面),这样一方面减少了货币流通中企业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均贫富的目的,同时由于增加了服务业的编制,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有益但不不增加服务业的价格。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国家可以发行货币用于养老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补贴,还有增加公共服务业的编制(包括增加学术及贮备科技研究人员的数量)。
    众所周知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但是怎样才能使得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减少呢,这里提出一个投资分散度的名词,即投资分散度越大,引起通货膨胀的机率越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财政投向贫困地区及县域经济相对来说投资分散度大,引起的通货膨胀的机率就低,什么原因呢,就是虽然乘数不变,但是资源需求集中度小,也就是说不会引起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把财政投向县域经济以降低资源集中度,是切实可行的。

     西方经济学认为ZF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但是它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让人们误以为只要是财政赤字多了,必然会产生通货膨胀,但是它把财政支出一概而论,我这里有一个不同的解读,那就是财政支出项目不同,其乘数效应并不同,事实上用于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由于其不象其它ZF支出一样(ZF性投资)需要企业参与,因此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用途在个人消费、个人投资、储蓄方面不需要企业参与,因此在乘数效应方面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乘数效应,因此其乘数效应较ZF性投资小得多,所以财政赤字用于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及转移支付,只要数量不要过大,是不会引发通货膨胀的。

应用建议,国家用增加财政支出的办法发展社会福利,比如财政支出用于高等教育福利,也就是说国家支出财政资金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发工资等项目其支出是稳定的,也不会引起经济过热、也不会产生通货膨胀,而且会加大高校群体的消费,对经济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