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应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金融时报》1月13日见报文章)


 

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
金融应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作为我国“新四化”中的一环,“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特别是在中国拥有世界第一庞大人口数量的今天,“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显得更有现实意义。然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突飞猛进,仍显得落后,成为“新四化”建设中的短板。或许,有很多因素造成目前这一现状,但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30%左右,无疑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重要阻碍之一。

  中央心系农业现代化建设,连续多年一号文件锁定农业议题,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不久前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延续了中央对农业的一贯重视,做出的一些新部署值得关注。如“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和“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等等。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传统农业生产产生的效益,难以支撑其建设重任。因此,本次会议明确提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可以说是找准了症结所在。

  提到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很容易想到“第六产业”。所谓“第六产业”,是由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今村奈良提出的概念,是指通过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将包括农林水产业等的第一产业、食品加工等的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观光旅游等的第三产业在内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于“1+2+3”等于6,“1×2×3”也等于6,因此将之称为“第六产业”。简而言之,“第六产业”就是使农业从业人员进一步获得二、三产业的加工和流通利润等附加价值,增强农业活力,打破一、二、三产业传统界限,彼此融合发展的策略。目前,“第六产业”在与我国人多地少情况类似的日本、韩国已得到较好推广。这佐证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内生造血能力,破解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困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困境的可能。

  但如果仅把本次会议的重点类比为“第六产业”,却未免显得肤浅。“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用接地气的语言对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现代化、农业劳动者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等农业现代化要素进行高度概括,阐明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是形神兼具,点明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央“物”与“人”发展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理念。而这正是“第六产业”概念所缺乏的。

  其实,不管是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还是“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要解决的都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事实上,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本身就是借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快和完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而“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则进一步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人”与“物”的协调发展,这两点的提出体现了中央决策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正如《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所言,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增产,但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好势头面临诸多挑战。农产品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约束趋紧并存。因此,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可谓是把脉准确、药方对症。

  当然,要落实相关决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资金是一道绕不开的坎。中央、国务院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给予厚望,并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督促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4月16日主持国务院会议,研究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就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加大涉农资金投放、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培育农村金融市场、加大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次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传达出的新动向、新举措,不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也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理清了思路。金融给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将农产品的附加值留在农业地域,增加农业自身造血能力,从而为“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内生动力,当为题中应有之义。

  农业,作为百业中最为基础,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行业,值得、也应该得到金融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相信,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以及有关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要求,只要找准契合点,就能够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和“物的新农村”、“人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不同行业在新常态下的合作共赢,助力“四化”同步发展,为中国梦增添助力、凝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