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在海洋文明的发展中唱响实现中国梦的主旋律


在海洋文明的发展中唱响实现中国梦的主旋律

                                 陈晓明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首如泣如诉的歌是对古老文明的赞颂还是对文明落伍的哀怨?二者兼而有之才是它强烈撞击炎黄子孙心扉的魅力所在。是的,中国古代的鼎盛与辉煌是与黄河联系在一起的;近代中国的衰落与苦难谁又能说不是沉溺于黄河之水的后果?!屈辱、血泪的百余年啊!虎狼来自海上,巨龙任人宰割。中华无海权,中华衰。中国需要海上长城和中华民族需要海权,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心愿,也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梦幻。“海军一定要搞,不搞不行。”1957年,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短短7年后的人民海军初具规模。东方的蛟龙成为太平洋西岸中国海的主人,它身后巡卫着的是彻底摆脱了百年劫难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国土。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开始染指我南海诸岛。7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海底的石油源源不断地无偿流入他国,这实在是一种非自愿的“慷慨”。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国土,这是小学生的常识,然而,中国还应当有归我管辖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却成了中国“尖端科学”,有多少人知晓?中国海最大的忧患莫过于此。走向海洋方能拥抱世界。历史证明,一个大国如果在海洋上没有自己的位置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而拥有海洋的话语权才算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2013年7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我国是个濒海大国。在中国几千公里的东南沿海及延伸的大陆架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及油气,单是渤海海床已探明的储藏量就达336亿立方米,而广阔的南海石油及油气的蕴藏量比中东还要多。但我国却不是海洋强国。当前,我国海洋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东移,在亚太地区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围堵与遏制。在东海、南海,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上权益争端日趋激烈,我岛屿主权不断被侵占,海洋资源不断被掠夺,区域外大国不断介入,爆发冲突的潜在威胁正逐渐加大。中国经济神经已经伸向全世界,而肌肉和骨头还没有跟上,中国的海上力量尚待加强,要加快建立海洋强国的步伐,以拓展未来生存空间。

    东海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诸多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诸国纷争,纵横捭阖,中国是在示弱还是在示强?群情汹涌,大国的子民究竟应该如何自处才能利国利民怒海争锋中国如何实现海洋战略的梦想与现实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海洋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往来的载体维系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南海业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中国的海上战略通道和重要资源开发基地,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支点。因此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重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
    发展海洋经济是增强国家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新世纪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提升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制胜之道。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举措。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统筹陆海发展,有利于促进海洋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及发展。坚持海洋经济大开放、大合作,不断可以提升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水平,而且可以推动海洋强国的大发展、大跨越。海洋世纪展示了海洋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迫切要求中国在新世纪中必须加速布局海洋、竞争海洋、兴盛海洋。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全社会树立“蓝色国土”概念和现代海洋理念,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促进我国海洋事业再上新台阶。
    从建造航空母舰提升海上军事力量到开发深海钻井平台开发海洋资源,再到三沙市维护海洋领土主权,中国已经在迈向海洋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然而,像中国这样的陆地大国要想成为海洋强国也并非坦途一片。中国的海洋强国之道仍布满荆棘。首先面临美国的直面阻扰其次必将受到日本的强烈阻扰再次也会引起俄罗斯、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警觉。可见,我国海洋权益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争端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相互博弈,还在于区外国家的介入和干预。争端矛盾的尖锐化、问题解决机制的多边化、区域外国家介入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我国维护海域权益不得不面对的国际环境。

在我国海洋权益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要应对海上声索国及其幕后推手的恶意发难,切实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需要从国家层面作多方面的应对,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形势的进一步恶化。首先,国家决策层需要确立明确的权益目标面对复杂的局势拿出有效的遏制手段找到有效的途径,解决我国的权益危机;其次,建立国家维权指挥中心在国家层面确定保护核心利益的意志和手段第三,制定全方位的维权战略尽早制定在法律、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具有全方位指导意义的一整套应对策略;第四,充分进行权益问题的预案准备第五抓紧对战略机遇的把握当前,钓鱼岛主权是我国维权任务的重中之重,考验着我国的智慧和实力。在钓鱼岛实际被日本控制而且不断强化其控制的前提下,我们需要有全球视野的战略考虑。在当前形势下可以考虑两岸联合,采取统一行动。这对彻底解决权益争端、赢得这场权益之战是有利的。钓鱼岛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将对南海问题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海洋战略“内外兼修”中国是个陆海兼具的国家。走向“深蓝”发展海洋经济,既是对中国自身历史和先发国家经验的总结与借鉴,也是我们赢取未来制高点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海洋战略自然离不开全球视野及国际合作。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期间,首度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此设想与同年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并称为“一带一路”。构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无疑是中国海洋战略的重要体现。中国加强与欧洲国家的海洋合作是一种适时而智慧的战略调整,有目共睹的是通往十八大所确立的“海洋强国”目标的路径愈来愈清晰。

中国走向海洋,既要实现传统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或海陆兼具文明转型,又面临着海洋文明本身的转型、升级和换代。这既是巨大挑战,也是空前机遇。走向海洋的中国,没有跨海越洋去殖民他国的包袱,完全可能后来居上,以自身的海洋强国梦实现人类新型海洋文明观,唱响和平、合作、友谊、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