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协调 互联共建
努力打造农村区域化团建新格局
共青团洛南县委 张 巍
(2014年9月25日)
洛南县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距西安108公里。为陕西东南门户,是华山夏都、汉字故里、华夏摇篮。全县辖19个镇,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381个村(居)委会,面积2830平方公里,人口46.1万。14至35岁青年15.7万人。今年以来,洛南团县委深入贯彻落实团十七大、团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瞄准“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两大战略性课题,积极适应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区域化团建工作,努力提升基层共青团工作活力,力求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区域化工作新格局。
一、三条路径,推进组织格局区域化
一是狠抓组织建设。强化镇团委的主体责任,继续加强直属团组织建设,在新兴领域延伸组织覆盖,巩固传统领域的组织基础。现已建设直属团组织39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团组织62个。利用微信体系建设等手段,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互联共建,推动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中的青年组织互动发展。现已开通青农微信群1个,团青微信群4个。
二是分层灵活设置。依托机关团委,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加强横向联合协作,实行思想联抓、活动联办、文体联谊、组织联建。依托楼宇、物业团支部,联合各类社团组织,建立联合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通过成立街道商业网点团建联席会或行业青年联谊会,将行业区域内的团组织和青年凝聚起来。通过促进形成“团工委—专(产)业团组织—团支部(小组)”的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共青团工作。
三是科学分工协作。县城以社区为单位成立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农村以镇为单位成立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由镇团委负责设立指导协调组、理事会和联络处,统筹区域化团建日常运转和工作开展。指导协调组由团县委和镇团委共同组成,负责工作指导和总体协调。理事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每年召开不少于两次的全体委员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联络处负责成员间的联络、协调和督查工作。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轮值主席例会制度、考核管理制度,对组织建设、活动开展、考核评价等进行规范。
二、两项机制,推进干部配备区域化
一是建立“四带一落实” 工作机制。带工作指导,将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整体规划;带思想引导,镇党委负责严把政治思想关,严格考察选拔青年人选;带工作实施,组织部门和镇党委全程参与,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带自身建设,从拓宽选人渠道、建立工作制度以及团组织建设发展等方面给予安排指导;落实激励措施,将当选的镇村团委委员列入优秀青年干部人才库,纳入团的培训规划,评优表彰时优先考虑,体制内干部明确作为后备干部。通过常态化长效化推进“四带一落实”工作机制,实现干部配备不残缺、不走样、不变形。目前。全县19个镇团委班子均按要求配备补充到位,委员总数181名。全县381个村(居),由大学生村官兼任村团支部书记99个,45名青年致富带头人被推选到团的工作岗位。
二是建立完善基层团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将团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党的干部培训规划。将村级团组织和直属团组织负责人等各类青年骨干的教育培训纳入团的干部培训规划。
三、突出特色,推进活动载体区域化
一是大力开展青年创业就业,服务区域发展。推动青年工作共建委员会与工商业团工委开展就业岗位对接。推动青年见习培训基地与服务对象实现区域间双向互动。推动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实现对青年创业就业的扁平化服务指导。推动农村青年创业协会与共青团农村合作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同建设、同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服务和谐洛南建设。以镇团委为主体,大力推进农村义工中队建设,开展“相约双休日,服务百姓事”主题活动,推动城乡志愿服务伙伴计划,实现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党团志愿服务队与农村义工中队对接联系,共同开展志愿培训、扶贫帮困、精神文明、乡村文化等各类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与团建区域化协同发展。
三是大力选树青年典型,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坚持区域化与类型化结合,把握各类典型的区域分布和横向联动,扩大推荐覆盖面;坚持区域化与行业化结合,体现评选单位区域影响力,有效促进服务最大化;坚持区域化与社会化结合,建立有效的社会化评选动员机制。
四是加强联建结对帮扶,有效促进相互融入。创新开展县镇团组织“三联共建”活动,即组织互联,促进共建共享;人员结对,促进感情互融;集体支援,促进资源帮扶。通过联建结对帮扶,促进各层各类青少年互动交流,相互融入。
四、统筹协调,推进阵地依托区域化
一是采取五步工作法,落实党建带团建制度。通过深入研讨、制定方案、健全制度、召开会议、强化督导,建立和完善党建带团建各项配套制度,全面落实镇级工作经费。
二是完善考评体系,创新工作运行机制。联合县委组织部制定考核办法,将团建考核得分计入各单位党建考核得分中,实行“团建不合格、党建不评优”。研究制定“2+N”菜单选项工作法,将基层团组织建设、青年创业就业及“团费收缴”作为必选项,实行“一票否决”,其余由镇团委结合实际自主安排。同时,加强对镇团委日常工作的考核督导。由指导协调组按季度做好统计评比。
三是加强青春驿站建设,实现阵地共建共享。有效整合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站点、“三官一律”工作室等资源,在全县30个城镇社区推进青春驿站阵地建设。实行“1+1+X”架构运行管理模式,即1名站长由属地团组织负责人担任,1名总干事由团组织委员或义工骨干担任,管理团队由志愿者和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组成。建立“服务联系卡+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工作载体,将各类活动资源和服务项目进行共享,使青春驿站真正成为联系和服务农村青年的区域化阵地平台。